APP下载

流通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2009-04-14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

李 敏

[摘 要]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流通中的大部分劳动都只是商品价值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创造价值本身的劳动,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商品实现价值的流通的成本越来越多,所耗费的流通领域的劳动也越来越多,因此流通领域的劳动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流通劳动价值观,即流通领域的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甚至是比生产领域的劳动更为重要而有效的创造价值的劳动。

[关键词]流通领域 价值创造 劳动价值论

一、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流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

但是按以上逻辑,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没有流通劳动的价值,那么作为商品的生产者,产业资本家没有理由无偿将自己的利润与商业资本家分割,商业的介入对产业资本家的好处被商业利润所扣除,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个“零和游戏”,那么产业资本家借助商业的动力何在?

下面我们以一个公式来论证否认流通劳动创造价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是相矛盾的。以G作为商品代号,P为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C为流通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有公式:G=P,那么设有商品G1与G2,则有G1的必要劳动量为P1+C1,G2的必要劳动量为P2+C2,设P1=P2,C1≠C2,根据传统经济学的观点,G1=P1,G2=P2因此,G1就理应等于G2,可以等价交换。但实际是P1+C1≠P2+C2.

因此,在经济的实际中,G1与G2是不等值的,不能进行等价交换。所以在现代经济实际中,传统经济学不承认C也创造价值,这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与等价交换原则也是不符的。这也正是传统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解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是价格背离价值的“波峰”很大的原因所在。现实的市场价格往往远远高于按“产品价值”计算的商品价值(也就是只包括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这种背离的“峰值”不能完全由供求关系等外在的因素给予合理的解释,因此这也正是传统的经济学的不完善之处,很难确切的解释现实。

在现代经济学中,只有肯定流通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才是符合经济的实际的,即视G=P+C,两个商品G1和G2:G1=P1+C1, G2=P2+C2,设P1+C1=P2+C2,则G1=G2由此可以看出承认C也创在价值,也是商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符合价值规律,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决定G的值的,是P+C共同作用,而不只是P。以上的论证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从略,但实际及时引入了生产价格理论,结果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G、P、C的值由个别的,特殊的转化为一般的,其余的都相同。

二、流通领域劳动的价值具体分析

在分析流通领域劳动的价值的时候,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这是理解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说的“枢纽”。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基本原理。

下面让我们看一组有趣的数字:一件出口服装国内出厂价15 美元,出口价约20 美元卖给美国批发商,批发商约40 美元卖给零售商,零售商约80 美元卖给消费者,如果只承认物流的流通劳动创造了价值,不承认交易活动创造价值,那么其增值的65 美元仅从生产者那里瓜分而来的,显然理由是单薄的(万典武2002 年)。从商品的二重性来看,价值形成与使用价值形成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与重合性。然而,两者的非重合性也是存在的,甚至是更为普遍的。在“市场 流通”阶段,对于需求方来说,是将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而供给方正好相反,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这部分劳动把生产领域与市场连接起来。流通劳动提供并创造了实现商品交换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流通劳动的价值性被疏忽,关键在于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性也开始被重新认识:流通劳动在其本质上同样提供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且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发达,社会需要越丰富多样,产销之间的联系就越复杂,生产消费之间也就越是需要沟通信息相互协调。流通活动中不需要劳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由于流通活动总是与实物产品相伴随的,因此,流通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就会体现在实物商品中,表现为其价值的增加。由此可见,流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三、流通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和列宁一再肯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源泉和标志,而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流通劳动不仅成为分工的产物,而且成为这种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促进机制和连接机制。分工与交换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随着市场交换关系的扩大与深化,承受流通重要性的提高,社会劳动相应地形成了一种流通化趋势,即从事交易的劳动日益增加,流通劳动存在于一切领域,并不断的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仍以G作为人类必需商品的必要劳动量的代号,P、C各代表直接生产与交换的必要劳动量。Ga、Gb…Gz…代表同一商品分工不断发展后的必要劳动量。在自然经济G发展为Ga(首次分工),有分工就必然会有就交换,因此Ga不再只是=Pa,而是=Pa+Ca。

但是Pa+Ca必然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了流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中,这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要为流通劳动创造价值提供良好的条件。

我们要在理论上确立流通价值观。行动上积极参与开放市场竞争。建立开放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流通协调互动。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总之,流通劳动代表着整个流通领域内的劳动,承认了流通劳动的生产性,就是明确了整个流通领域内的劳动的性质,这不仅是对流通作用的充分认定,也具有更广泛的理论意义,其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魏农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流通劳动的生产性[J]上海大学学报,2003,(11)

[2]韩宗琪,张井,流通劳动创造价值别解,经济理论,2002

[3]李顺荣 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价值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 , (11)

[4]何炼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出版社2005

[5]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56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探讨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价值创造视域下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