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绘画——图像时代中架上绘画新的艺术选择

2009-04-14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化性

张 琪

[摘 要]中国影像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而存在,同时也是图像时代中架上绘画的一种新的艺术尝试和选择,展现了其在绘画性和文化性两方面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影像绘画 文化性 绘画性

作者简介:张琪(1981-),女,山东省莱芜市人,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的变异新生态。

科学的发展改变了近现代世界,丰富了社会生活,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更多、更深入地考虑科技与社会、文化、艺术关系的复杂内涵。现代传媒、视听技术的发展也会催生一些新的艺术样式,时时在在造成一种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1]

一、影像绘画的特点和主要代表艺术家

后现代时期, 以格哈特里希特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欧美艺术家们,敏锐地发现了潜在于影像之中的力量---一种洋溢着新的生命气息的力量,运用绘画这一传统语言,使这种潜在的生命力实现了完满,也为架上绘画开拓了新的视角并做出了新的艺术尝试和选择。

从9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影像的观看这种切身的生活体验,使得一批年轻而先锐的中国当代画家尝试着将影像这种大众文化的载体作为他们绘画创作的源泉,从中寻找艺术的创作灵感。张晓刚、李松松、石心宁、徐文涛、伊德尔、张大力、张小涛、陈文波、尹朝阳、程广、徐若涛、李大方等都是影像绘画的代表艺术家。使摄影和绘画互动起来,使负载着视觉真相的图像变得主观化,用绘画的语言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将影像进行解构、置换,并有意识地忽略造型的严谨性、主题的确定性和意义的深刻性等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感受着绘画本身的魅力,也为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的、前卫的内容。[2]

伴随经济的发展步伐,图像时代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情境在消解,图像的生产与泛滥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极大改变了公众的生存体验方式,也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借助于新的摄影技术,以相片代替写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架上绘画基于写生的创作方式,但并未改变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根本原则。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一些接受美国“波普艺术”影响的“后生代”画家虽然并没有像张晓刚那样更多的受里希特影响直接地挪用公共图像,但却按流行图像的制作方法来进行创作。常常虚拟一些超现实的场景加以拍摄,然后再放入电脑中加以技术化处理,而他们的作品正是对电脑产品的再创作,他们作品中的造型语言、表现方式和传达效果也呈现出全新的趋向。例如,李大方把影视剧中的画面甚至包括字幕都用画笔绘到画布上;尹朝阳、付泓、徐文涛、赵能智则把摄影或摄像作品的特殊效果通过油画语言移到架上绘画中;何森在平面化的背景上,以细腻而洒脱的广告画法,传达出新一代人享乐与焦虑、敏感与脆弱交集的精神症候。

二、影像绘画集绘画性与文化性相协统一

中国影像绘画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并不以解决以往传统绘画要求的造型问题为主旨。相对而言,形象对于影像画家不是技术性的复述,而是文化性的呈现。如程广把他儿时的家庭合影相片用电脑处理成马赛克效果,按色彩数字编号把图像绘制在画布上,着重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在特定历史中的重合,在不强调个性的时代,私人相片被公共图像所埋没和浸蚀;张大力的作品选取最常见的个人肖像标准照作为素材,不过这些个人标准照形象是由代表火力强大的常规枪型代表英文字母AK-47组成的,借用这一特殊符号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存在的暴力现象的象征符号,借助于这些大众都熟悉的字母来绘制的图像在此刻仿佛成为城市暴力中的个人遗照一样有其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影像绘画不仅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艺术感召力,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绘画性。它的绘画性在于保留和强化了绘画的手工感,这种手工感除了源于绘画的特殊材质和绘制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艺术家刻意把手工复制影像形象的痕迹保留和呈现在了画面中,并使之成为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如李松松不但保留了绘画时随机选择的大小不等方格之间的差异,更使用简化随意的笔触使影像形象几乎消失,还有的选择电脑打印出来的图片,把由于打印误差造成的错色夸张保留在画面上;伊德尔把印刷网纹夸张到一个个笔点的程度呈现在作品中。

正是这些有失影像图片精准性的手工感和绘画性,被这些艺术家们加以强化,作为强调绘画语言所独具的绘画性的特殊表现方式。如通过打格放大的绘画方式,一方面充分体验了纯粹的图像绘制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最终画面的影像形象,呈现出艺术家感受至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观照。

在图像时代,影像绘画作为架上绘画的一种新的艺术选择和尝试而存在和展现于我们面前,它将架上绘画独具的绘画性魅力与深刻的文化性涵义在画布上实现了又一次的完美结合。在信息社会,网络和其他传播途径的发展使信息变得如此畅通的时代,这也不意味着所有艺术家在相同的视觉图像面前都会做出同样的艺术选择,并选择同样的艺术创作方式,这只是给予我们一个提示:可以运用我们觉得合理合适的艺术创作方式,选择能表现我们感觉和意愿的方式,让我们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让我们的艺术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著《艺术文化学》2005年3月第一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舒阳/文 《中国影像绘画》摘自《中国艺术》

猜你喜欢

文化性
T恤设计中创意图案的探究
论民族服装设计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探究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例谈“变教为学”的文化性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