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中文电视新闻中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2009-04-14

对外传播 2009年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差异

李 宇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建台初期,就将报道国内重大事件、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的电视片,附以中文、俄文或英文解说词,航寄给外国电视机构,供他们使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使用卫星向海外传送电视新闻。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即第四套节目正式创办并对外开播。这是中国对外电视传播一个新的起点。目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已经按照亚、美、欧三个版块分时区24小时在全球播出,覆盖全球98%的区域。此外,很多省市电视台也通过长城平台等各种渠道在海外播出。这些在海外播出的中文频道大多是以海外华人为目标受众。据估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几千万,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出生在海外的华裔或者来自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的华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当地其他族裔人士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此,虽然同为华夏民族的后代,但在面向他们的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中国的对外电视频道需要考虑到这一部分出生在海外的华裔受众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报道理念上

要注意跨文化差异

在理念上,首先就要注重东西方在社会观念、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社会观念、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西方人把年龄、工资收入和个人体重等信息视为隐私,但是中国人则常常把这些问题当作谈话的话题。因此,在我们的对外新闻中,需要避免涉及这些问题,否则会使西方人误会我们不尊重别人的隐私权。

另外,对外新闻中在关乎价值取向的问题上要考虑文化差异。例如,对外电视节目中曾经报道了一个先进教师的事迹:广东有个中学招收了40个藏族小学生,由一个女班主任负责。因为要照顾小学生的方方面面,女班主任非常累,结果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女儿,有时便把她反锁在家里。片子里有个镜头,女儿推门推不动,大哭,这时解说词非常豪迈,非常有气氛:“她为了40个人牺牲了1个。”多么高尚的美德和伟大的精神啊,但在西方,人家就可以以虐待儿童罪控告你,这就是观念上的差别。

还有,在新闻报道上要考虑平衡。我们的对外新闻大多时候是“报喜不报忧”,而且对于一个事件也倾向于只强调好的一面,而忽略不好的一面,缺乏平衡。看惯了西方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很难接受这种报道模式。

当然,在报道理念上需要注意的跨文化问题还很多,但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尽量改进我们沿用已久的宣传思路。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境外媒体和受众对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普遍的意见是:人情味太少、针对性太差。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用内宣的思路、方式和口号去搞外宣;第二,报道中往往“以领导为本”,而不是“以民众为本”;第三,对境外受众的思维共性以及不同地区受众的新闻需求特性缺乏深入研究,报道缺乏针对性,甚至引发境外人士的误解和对抗情绪。

新闻报道手法

贴近西方思维方式

1、采用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社会观念、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关世杰在《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中写道:中西方在新闻表达上的差异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重形象思维,美国人重概念式思维;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美国人偏好分析思维。因此,中国人在用词上偏重形容词,在造句上喜欢使用比喻;中国人喜欢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词语,相比之下,英美人喜欢用具体的词语。

中国对外电视新闻写作受平面媒体的影响较大,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套话太多,语言不简洁,在表达上趋于书面化。包括西方华语电视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形式上基本上是采用记者个性化报道的形式,口语化很强,具有较强的面对面的人际沟通的感觉。例如,以下是海外华语电视台——美国旧金山KTSF26台一篇关于奥运志愿者的新闻稿(本文稿基本保持了原文格式,包括其中的字幕和英文同期声):

字幕:北京\奥运期间\微笑义工随处可见

导语:

在北京著名的观光景点/后海荷花市场旁/我们看到来自湾区的/华语红十字会准备经理黄启亮/他和另外一位红十字会义工/柳杨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站

正文:

字幕:柳杨\湾区红十字会义工

同期:I believe this is the first timethat any host country invited overseared cross volunteer to help out indifferent venue.It's a big honor forthe oversea volunteers to be here.

(我相信这是第一次/奥运举办国邀请国外/红十字会的义工/在每个不同的场馆帮忙/对国外的义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光荣)

记者出镜:北京举办奥运期间/在北京的街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每走几步路你就会发现/像我背后这样的志愿者服务站

旁白:志愿者每天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还曾经有人鞋跟断了/找志愿者补鞋/不过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字幕:赵越\奥运志愿者

同期:比如问我们志愿者/到底我们薪津多少钱/是不是免费的

旁白:北京这次举办奥运/让中国市民对义工的定义/有了重新的认识

字幕:乔鹏英\奥运志愿者

同期:来的路人都非常有礼貌/然后我们回答也会很细心/大家走的时候/都会送上一句谢谢/一个微笑/这样我就会感觉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在这里是有人需要我的/这样我就满足了

旁白:而他们的服务令人满意吗

字幕:游客

同期:They are perfect,everybodyhelp each other,so if you go there,andthey don't know the answer,they jsutcalled ask another one,there is alwayshas answer.

(他们很棒/大家都互相帮助/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会打电话问其他的人/直到给到答案为止)

旁白:这次北京共有10万名/赛事自愿者/还有40万名城市自愿者/提供比赛场馆和城市的服务

其中大部分都是学生/他们要经过学校选拔培训/从7月1日开始服务/到残奥委会结束共一百天

这则新闻在导语部分就引入了故事,陈述了细节。就句长而言,可以看出,从导语到正文,它都采用短句的方式,或者说是通过断句形成短句

的方式,从而避免出现长句;这样既便于受众理解,也显得很口语化。此外,配音和同期声交叉出现,同期声在整个新闻稿占据很大比例,这样更加生动,也突出了现场感。就所使用的各类词语而言,全文几乎没有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

霍夫斯泰德确立的文化差异维度之一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文化差异似乎在新闻的管理体系上得到了一定的印证。中国的对外电视新闻长期以来都遵从统一的模式,千人一面,湮灭在集体的风格之中。具体而言,中国的对外电视新闻因为大多是采用播音员等科班学习发声人士进行新闻配音,除了在音色上有所差异之外,其他方面大多比较类似,因此很难说有个人风格。而西方的主播都是源自记者,他们在自己长期的采访生涯中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拥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并且他们都有很强的交流意识,很注重在新闻片中营造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让人感觉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朗读新闻稿。

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中美之间在传播模式基本取向方面的差异反映在新闻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的两种特征:美国媒体视个性化和独具特色为生存的条件,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无不以特色为本,强调标新立异,而抢独家新闻、追逐奇闻轶事则是记者的惯常行为。有人说,美国的电视靠名牌栏目,名牌栏目靠名牌主持人,名牌主持人则靠独具特色的个性。总之,以个体为取向的社会必然强调个性化。相比之下,中国媒体还不具备个性化的总体特征。

下文是美国另一家主要的华语电视媒体——美国旧金山LA18台的一篇新闻稿的正文部分,可以从中看出,受西方新闻风格影响的华语新闻也充满个性:

11名在60多年前,为保卫祖国征战沙场的飞虎队华裔老兵,与眷属一共48人,将在下月初回到中国,把自己珍藏了大半辈子,见证他们为祖国征战的纪念文物,捐出来;现年已经85岁的甄崇运,看着自己当年19岁的英勇照片,小心地捧着自己荣获的十多枚抗战英勇勋章,他说这些东西,应该属于祖国,让子孙了解当年飞虎队的英勇事迹。

除了捐出征战文物,这次将担任回乡团长的黄煜臻,骄傲地穿着当年的军服亮相,他说经历了一甲子的岁月,身材都没有走样,这次他要穿着这套军服回乡,不过这套意义非凡的军服,可是心肝宝贝,他要留着不捐出去。

除了向祖国捐赠文物,飞虎队此行还将捐献一万五千美元给广东省侨办,让大学生将飞虎队相关文件翻译成中文,将这段历史流传下去。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从语法上来讲,新闻的句子并不是十分符合规则,但是,它节奏和口语感很强。而且,因为这家媒体立足美国本土,受众也是美国华裔,所以,句式和词法具有很强的英文思维痕迹。和KTSF26台的新闻稿相似,LAl8台的新闻稿中也是大量运用口语词汇,例如“身材没有走样”和“心肝宝贝”等。而且,在表达上都具有很强的记者个人风格,尤其是语音和语调。

2、学习符合西方思维的新闻写作结构

电视新闻写作通常会划分为导语写作和正文写作两个部分。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有几方面:总结新闻内容,设置悬念,或者引入内容。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人喜欢综合思维,因而在信息的顺序方面,中国人整体思维在先,在写作时先整体,后具体。而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倾向于个体思维,在写作时先具体,后整体。具体而言,中国对外电视新闻对导语的定位多是总结内容,较为“整体”和“笼统”;就写作本身而言,较多使用书面语,在生动性和口语化上有所欠缺。包括西方华语电视媒体在内的西方电视媒体大多用导语来引入故事和设置悬念,把新闻事实的陈述和总结交给正文,因而导语较为“具体”和“细节”;就写作本身而言,语言比较口语化和生动。

就正文部分写作而言,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华尔街日报》体就不同于新华体,它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人物、场景或者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

3、谨慎用词,避免误解

在电视新闻的用词方面,东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化对于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中,其用词方式和对词语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首先是在词语类型的使用上有差异,例如,中国媒体从业人员在惯有的形象思维的指引下喜欢使用形容词,因此新闻也呈现较大的主观性;而西式新闻则与之相反,呈现客观性。现在,很多对外传播的业界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在新闻写作中应该避免出现主观色彩很浓的词。此外,在表意上,中西新闻在用词上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在英语世界也很明显。例如,都是使用英语,但是,英国和美国在很多词语上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差别。比如,英国英语中的单词boot(汽车行李箱),bonnet(汽车引擎),lift(电梯),biscuit(饼干)译成美国英语则分别是car trunk,carhood,elevator,cookie。现在中文也和英文一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用词和表达上出现了很多差异,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已经习惯了使用“本土化”的中文;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也发展出一些新词,它们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也很陌生。因此,有业界人士也呼吁要避免使用看不懂的词。总之,我们的对外新闻需要着重考虑中国和西方在用词上的一些差异,并适当予以应用。以下是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几类用词:

简称、略语和缩略词中文电视新闻中经常使用大量简称、略语和缩略词,如“中央电视台”简称为“央视”,“国家推广汉语领导办公室”简称“汉办”,还有“奥组委”、“政协”等。这些简称的含义海外受众不一定清楚。而且,不同地区的缩写方式往往不尽一致。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地区的媒体简称为“京奥”,有的则称之为“08奥运”。因此,我们的对外新闻需要考虑这种用词地域差异的存在,在表达相关名词的时候,第一次要使用全称,营造语境,然后再使用简称、略语和缩略词。

数字的表达中文新闻在表达一个数字时,是用“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和“十”来断位,但是西方人习惯用“十亿”(billion)、“百万”(million)、“千”(thousand)、“百”(hundred)来断位,现在很多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习惯了这种方式。这两种数字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容易混淆,因此在对外电视新闻中,如果涉及到重要的数字,读法可以采用中国的方式,但最好采用西方断位的方法在屏幕上标注出数字。

官衔、政府组织和机构以及传统文化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官衔、政府组织和机构以及传统文化上存在着一些差别,在其他文化中生活的华人不太容易了解其真正意义。因此,对外电视新闻在涉及不常出现的官衔、政府组织和机构以及传统文化词汇时,最好在新闻中的背景部分加以解释。

政治术语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口号和术语对于海外人士可能就比较陌生,不宜多用,必须用时,应提供简要解释。

其实,相比于实务层面,理念层面更为重要。因此,对外中文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在新闻报道理念上对新闻中的跨文化传播给予更多的关注。当然,在其他类型的对外中文节目中以及其他语种的对外电视节目中都存在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我们在新闻报道理念和实务方面参考西方的模式,其目的也不是“西化”,而是让我们的节目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也是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精华成分,让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丰富、发展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责编周效里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差异
相似与差异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