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碑·丰碑·信碑
——拜谒《学记》
2009-04-12江汉大学韦志成
■江汉大学 韦志成
祖碑·丰碑·信碑
——拜谒《学记》
■江汉大学 韦志成
那时,公元前200多年。在西方,欧洲大陆蛮荒一片,救世主耶稣还不知道在哪里;新大陆的美洲还在沉睡,苍鹰嗷叫着与原始部落共舞。此时,华夏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万里长江载着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滚滚东流。
而今,秦月汉关犹在,唐风宋雨仍存。在古都西安一望无涯的碑林中,有一块翘楚,吸引着游客好奇的目光,它就是宋代镌刻的《学记》石碑。时光漂洗着斑斑字迹,沧桑呵护着刀刻的印痕,那迷蒙却掩盖不了倔强的坚持真理的光焰,不可磨灭的品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石有“五经”“四书”,《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与《中庸》、《大学》齐名,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公元前两世纪。其作者众说纷纭,据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考证,说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但也有不同意见。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属于儒家学派。
《学记》虽然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最早的教育学的开山著作,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财富。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奉为经典,作为办学的指导方针。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我国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进行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郑玄说,“名曰‘学记’者,以其记学教之义。”即研究学习和教学的意义,揭示其规律,主要论述了几个问题:
一、悠悠万事,教学为先
《学记》本着儒家仁政德治精神,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它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要做的事千头万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什么都得抓,然而首先得抓教育。这是“古之王者”的一贯经验。“兑命曰,念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兑为说(yue),《说命》,《尚书》中的篇名,典,经常,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以高度的精力抓好教育,突出教育,分清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对照今天我们“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为政治服务”等说法,不是可以看到它的深刻影响么?
为什么要先抓教育呢?它开宗明义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上位的人,如果要教化民众,美化风俗,那一定得通过学习吧!教育,是为了人的文化,把教育的目的阐述得十分清楚。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更是教育的根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的教育和学习,是人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提升人的文明,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必须依靠教育,把教育的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二、师道尊严,重道尊师
既然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办好教育,办教育的关键是必须仰仗教师,所以对教师必须尊重。“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严,尊敬。在教育工作中最难认识的问题是对教师的尊敬。只有教师被尊敬了,然后才能使人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只有他所传授的道理被人们尊重了,然后民众才能够重视教育工作。这严密的表述,开创了我国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怎样尊师呢?“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国君是至高无上的,但在国君面前,有两种人可以不称臣:一是作为祭祀对象的“尸”,表示虔诚;二是教师,因为教师是传道之人,教师可以不称臣。在朝廷上,天子南面而坐,臣子北面称臣;而在学堂里,天子面东而立,教师面西而立,不能让教师面北,不用臣子的礼仪对待,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此受到尊重,那是与他的作用分不开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教师是传道之人,教人“为长”“为君”之道,培养各级政府的官员,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各级政府的干部、公务员,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如经理、总管、董事长等,表明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
重师、尊师,重道、尊道,师道紧密相关,教师的责任重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反过来,必须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选择教师必须有严格的条件,受到严格的训练,是为“严师”。其要求有三:
一曰博学。“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教师必须博学,如果是一知半解来应付学生,敷衍学生,所谓把教学当成是“记问之学”,是不能当教师的。
二曰懂行。“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能找出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才能做教师,做到胜任愉快。
三曰明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教学之道,要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点,扬长避短。
结论,“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其此之谓乎?”三王,尧、舜、禹;四代,虞、夏、商、周;他们都很重视教师,慎重地选择教师,就是这个道理吧。对教师地位的“尊”和教师素质的“严”,是搞好教育工作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教学体制,首开先河
在托古的名义下,《学记》首创性地提出了从地方基层到中央的完整教学体制。每年都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察,建立了严密的视导和考核制度。根据《周礼》,规定了1~9年的基本教学内容和程序,分四级办学:
1.二十五家为闾,聚居一巷,巷门有塾,孩子就塾受教;2.五百家为党,党有庠,教闾塾的升学者;3.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术有序,教授党庠升学者;4.诸侯及天子国中设立学校,教世子、群后之子以及遂序选升之士。
九年分五个学段:一年视离经辨志,句读经文章句,分析辨别意义;三年视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于学业,能与他人切磋探讨;五年视博习亲师,普遍广博地学习,寻拜名师受教;七年视论学取友,就学业问题议论是非,研究学问,以文会友,择善而从;九年知类通达,能推论事理,触类旁通。
前七年学习谓之“小成”,以认真读书为基础,注重广泛学习,进一步论学,反映了学习的主动。同时,还注重道德修养,始于辨志,重视乐群、亲师和择友,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后两年为“大成”,最可贵的是知类通达、比物类丑、融会贯通。强调“强立而不反”,自强自立,富有坚持精神,不违师教,临事不惑。注意学生的迁移训练,鼓励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能力和提高修养。
四、首创教学原则与诲人之术
《学记》根据具体教学,从千变万化的教学中,提炼出了如下教育原则:
1.禁于未发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豫是先作好准备。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先要认真备课,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要在可能发生的现象之前,引导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反之,如果“发然后禁”,其结果将“扞格而不胜”,扞格,遇到阻力而不奏效,抵消了教学效果。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按年龄和适当时机教学叫做及时,也就是孟子说的“时雨化之”的“时”。教学工作必须及时,施之早不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施之晚学生的学习愿望消失,教学成了马后炮。不合时机的教学,必然是“勤苦而难成”,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超越;孙,通逊,恭顺;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叫做合乎顺序。这也是“学不躐等”的同义语。它妥善地解决了教学的推进顺序和进度问题。比如提问,“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木材中最坚硬的部分)”,教师答问,则像撞钟那样,“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4.因材施教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学生的这四种失误,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有的贪多而不求理解,有的只满足学习一点就沾沾自喜,有的见异思迁,学习不专一,有的学习停滞不前,不求进步。这四种学习的毛病,其心理表现各不相同。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长善救失。教学有针对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5.启发诱导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故君子之教也,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君子教育学生,就是要他们通晓道理。要引导而不硬牵,要鼓励而不压抑,要开启而不代为求得通达。这样,能引导师生感情就融洽,能鼓励教学就轻松容易,能启发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进展顺利、学生善于思考,这就叫善于启发诱导。启发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对启发教学的阐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
对这段话的理解,历代注家见仁见智,其中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最为妥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据此,“愤”,指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即对某个问题想弄通而没有弄通的为难心态。“悱”,指学生的言语表达,即想说出来而又语塞的情貌。所谓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愤”去“启”,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使其豁然开朗,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针对学生“悱”去“发”,帮助学生理清思想,运用恰当的、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见,教师的启发针对学生的“愤”“悱”状态,点拨一下,指点一下,提示一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启发中抓住学生的思维矛盾和表达矛盾,导而弗牵,这两个矛盾解决了,教师的启发就到位了,启发教学就成功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
此外,还有相关而善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其中还提出了宝贵的乐学思想:“不兴其艺(指礼、乐、诗、书),不能乐学。”乐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珍粹。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论及《学记》时指出,“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关于诲人之术,主要有两点:
一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斅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乃旷世之论,精辟之至。“学斅半”,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学的人一半靠人教,一半得自己学,辩证地解决了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日深;己愈予人己愈有,己无予人己亦无。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导别人就是教导了自己。”布鲁纳也说:“教,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
二是注重教学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强调教学的心理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心理基础就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继其志”,以及“强立而不反”,很符合现代心理学的非智力因素说。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师舌耕为业,金声玉振,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拜谒《学记》,概而言之,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祖碑、丰碑和信碑。它诞生在公元前200多年,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最完备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比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年)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要早300多年,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年)要早1900多年,所以,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祖碑,也是世界教育的祖碑。它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它以教学论为中心,全面地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和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教学原则与方法、教与学的关系等,严谨完整,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丰碑。它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揭示的教育规律,独步千古,可信可学可用,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仍有启迪心智的意义,闪耀着永远的真理的光辉。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