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改对高中课改的启示
2009-04-12施学君
■施学君
义务教育课改对高中课改的启示
■施学君
2001年,我国设立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启动。2004年全国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08年,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2009年秋季,湖北省作为全国第6批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经走过9年,反思、检讨推进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应该可以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找到一些可供借鉴的作法,相关的表述报刊已多有所见,本文仅就“启示”略陈浅见。
一、制定适度目标
国家确定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步骤,但是这些要求与教育实际有差距。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难点都是学生自主选课。但是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存在4个方面困难,一是学校的原因,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课程资源还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社会的原因,相对统一的高考制度,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法让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三是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如高中学生自我意识不强,对社会了解不深,无法给自己量体裁衣,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课;四是家长的原因,家长的期待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时时产生矛盾,选课时让学生茫然。
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时,要在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制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改革方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家改革方案。大致思路是:结合实际,调整目标,保证质量,让广大教师感到此次课程改革在高中学校能推行。按照湖北省“积极推进、点上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武汉市“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探索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一是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校的现实条件,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教学设施,同时鼓励学校创造条件改善教学环境;二是结合实际,分析先期进入课程改革的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合理成分,加以利用;三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教学。
二、达成沟通愿景
实施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实施者的新的认识。惟有实施者既了解变革的必要性,又认识到变革的有效性,才会对变革有真正的需求,并付诸自己的行动。有时教师对课程变革持不关心的态度,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课程变革的性质以及变革可能会带来的结果。
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MichaelFullan)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当我们踏上新的旅程,开始新的变革时,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与传统教育观念产生激烈碰撞。在实施变革之前,让教师清楚了解变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会过分。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教师明确推行课程改革的意义,如组织课程论坛、教师沙龙,召开研讨会、报告会、分享会、交流会,主办辩论赛、论文评比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在思维的碰撞和激荡中,明确推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如果自己能在变革抓住机会适应变革,能更好地促进自己本身的发展,从而让国家课程改革的愿景成为教师实施变革的推动力。
三、寻求社会支持
1.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加强新课程的社会传播和理解,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形成改革的最大共识,加快相应的社会变革进程是实施新课程的社会环境基础,进而将民众的了解和理解转换为支持新课程的社会力量。
2.争取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给予高中“课改专项经费”支持,为课程改革在设备设施上进行充分的准备,投资装备课改所所需实验仪器室、信息技术教室、生物标本室、多媒体教室,投资建设高标准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扩大高中学校教育资源。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城市高校专业资源丰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依托省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努力打造由国家、省、市、区、校和8+1城市圈相关区域组成的立体式、网络式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要以学科建设为目标,以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备课组建设为核心,构建专业教科研团队,为课程改革提供必须的专业支撑。
四、建立保障机制
第一,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强化课改宣传,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参加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立,遇到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第二,深化评价改革。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在考试的目标上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
第三,更新课程管理系统。课程改革对现行的高中课程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注重加强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学分认定、选修课程、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要逐步建立务实、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第四,加强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他们是课程改革真正的实施者。对于教师,不仅要做到“全面培训、全员培训、全程培训”,而且还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倡导在教学岗位上教师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育局)
见习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