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2009-04-10刘艳
刘 艳
[摘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偏低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教育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自我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由“认识主体”向“实践主体”的转化,达成教育“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结合,进而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落实。落实自我教育机制应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为出发点,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途径,以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为关键,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保障。
[关键词]自我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中国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126—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对人的积极性和和创造性关注的加强。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被提上日程。如何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着力点。然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落实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本文通过引入“自我教育”理念,在探讨自我教育对增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探究自我教育机制在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路径,以期为提升和推进教育的效力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自我教育在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重要意义
1,自我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特受教育者置于思想政治建构活动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向受教育者灌输书本上既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关于道德的知识”(杜威语)的层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维护社会发展的功能。对政治和考试的附庸,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僵化的主客体关系,将受教育者置于听众的地位,教育者利用知识、阅历上的优势对受教育者实行盲语打压和征服,不加分析将繁芜丛杂的理论知识“一锅端”灌输给受教育者,忽视了与受教育者情感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边缘化。自我教育区别于传统的“上所施、下所效”的单方面灌输模式,强调引导受教育者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将自身置于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主导地位。自我教育中,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不断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在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体验、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提升自身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自我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受教育者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所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自我规划和管理,形成“双边互动”的教育模式。
2,自我教育有利于激发主体意识和培养主体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赖外在力量而靠内在的力最,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主动的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目标。以教育者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育落实的实效性。自我教育“由他教”转化为“自教”,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和课堂的垄断和权威地位,将受教育者置于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对现实的思想、政治和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在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这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形式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的具体角色和责任,激发受教育者独立进行道德思考、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监督的主体意识,并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将外部思想道德内化为自己思想素质的主体能力,使受教育者从受动的教育客体转化为能动的教育主体。
3,由我教育有利于推动受教育者由“认知主体”向“实践主体”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是建立在受教育者自觉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并自觉将形成的准则和信念“外化”来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基础上,是实现受教育者“知行合一”、“内化”与“外化”相结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应是“认知的主体”,应能自觉吸收和掌握各种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主动接受传统精神文化的教化来加强自我精神的建构;其次,受教育者还应是“实践的主体”。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将自我认识的价值转化为自我行动的基础,来规约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现实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中,认知和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知而不信”。致使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很难被“外化”来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造成“信而不行”,自我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能增强其对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心灵和心智,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接受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自我教育建立在信任、尊重和民主的基础上,能强化教育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受教育者自强自律意识,督促_和引导他们践行各种价值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和教化,在自我管理、自我塑造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实现由“认知主体”向“实践主体”的转化。
二、探究自我教育机制在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路径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偏低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自我教育机制立足于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教育主体自觉自律的主体能力,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模式的转化,推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我们应在充分把握自我教育机制规律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来探究自我教育机制在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新路径:
1,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为前提,培养自我教育机制中的主体意识
培养主体意识,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认同性是提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而受教育者自我认识程度的高低则制约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教育内容的外化程度,制约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提高。如何通过昭示价值、理想、揭示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引导受教育者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不断
的反思和思考,提升主体的认识水平,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引导受教育者转换思维方式。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具体责任,认识到自己是自身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的主体,是改造和发展的主体,走出“他教”观念的束缚,准确的把握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认清自身的自觉性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培养完善人格的重要性,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发展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受教育者深刻理解教育内容的本质内涵和精髓,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力。
2,要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途径,提高自我教育机制中的主体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是通过主题的心理过程才能起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的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教是为了不教,由“他教”向“自教”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由传统教育模式向主体性教育模式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教”能力,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落实“自我教育”机制,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引导受教育者自己来分析和讲解,加深其对理论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受教育者按教育目标和要求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思想品德沿良性的方向发展;其次,还应使受教育者成为自我发展的“谋划者”和“组织者”,使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以及接受能力和思想水平,确定自我发展的内容,进程和预期目标-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规划个人的自身发展,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断思考与自我反思来提升个人境界;另外,还应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实践活动的“践行者”,促使受教育者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
3,要以促进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为关键,整合自我教育机制中的主客体关系
自我教育并不是对教育者地位的否定或质疑,而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育者由传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改造者转变为引导者、启迪者和督导者。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建立信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其身正,不令而从”;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全面认识和研究受教育者,掌握他们思想发展动态的脉搏,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时代性强和适应强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关注自身和社会,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育者还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受教育者的愿望、要求、价值角度出发,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咨询辅导,让他们从更高层次和多角度来思考和处理现实问题,为自我教育的展开提供保障。
4,要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保障,构建自我教育机制的环境载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作为隐性教育,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把受教育者引入正确的人生轨道。让受教育者在感染和熏陶中进行自我把握、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在真、善、美中练就和完善自己的情感毅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容博大的胸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可以以文化景观为载体,也可以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可以以舆论导向为载体,也可以以先进模范的人格魅力为载体;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讲座、报告会的形式展开,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参观活动的形式展开,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和心理状况展开,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份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_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在情境中体验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对文化重新理解和选择,并自觉在实践中践行思想道德规范,实现自我建构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