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新释:发展本体论
2009-04-10陈德玺
陈德玺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论一直未有终断,对至今日仍存在有关“物质本体论”、“实战本体论”、“人本学本体论”、“生产力本体论”的争论。这种观点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就是贯穿于它们中间的一条主线——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发展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19—03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的问题是一个万古而常新的话题。人们之所以如此高度关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涉及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哲学新派别,戚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尽管如此,与历史上的任何哲学派别一样,作为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不可规避对“本体论”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提出
任何哲学派别的产生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必定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人类社会生活的依据。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追问出一个终极的原初性,这就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本体论。但是,对于“本体论”的探讨,时下的处境却令人堪忧。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他们都一概地拒斥“本体论”,视之为“形而上学”的东西,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这里,“本体论”已经被边缘化了、被彻底地祛魅了,成为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汉。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本体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真的日暮穷途了?对此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本体论”的权威应当被恢复,它的发言权不能被剥夺。因此“本体论”决不是什么高谈阔论,也决不是什么“玄远之学”,事实上它是很具体的,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丝毫不否认自己具有“本体论”的思想,也就是说“本体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本体论的。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不同于各哲学流派,它不是为了论证自己的本体论思想而进行理论的建构并形成庞大的体系,不是把理论托举到云霄之上,而是把本体论的思想贯穿到自己的整个学说中,把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但很奇怪,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却被多数人所误解。要么认为马克思主哲学没有“本体论”、要么就是抓住经典作家的这一面去反对那一面,每一派都努力为自己“正名”并成为“正统”。总之一切都被搞乱了。正是如此,所以在马克思主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人本学本体论”等。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本体论”之争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而从这场“本体论”的论争中可以概括出两大基本特征。第一,证明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本体论”的问题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所以才会有“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证明当前的“本体论”很难达成共识,而这主要是由于在众多派别的争论当中,要么是批评有余而建设不足。要么是维护有余而批评不足的这样两种极端,同时这个现象又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争论者们仅仅强调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现实需要,事实上这才是最根本的。“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所以,今天我们不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而且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历史的那种态度和方法上去,历史是动态的方法更新,这就是说“本体论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变更自己的形式,并从一定的侧面反映时代精神。”所以,方法错了,结论自然就靠不住,即使结论是对的,那也难以服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几种观点及其争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论,其中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而展开的争论;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究竟是属于那一种类型的本体而展开的辩驳。对于前者理论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本体论哲学。而对于后者,理论界的分歧就比较大了。目前较为普遍的有以下四种观点和争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是物质性的存在。对此,列宁在《唯批》中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在这里,“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一个是从本体论上论述的,一个是从认识论上论述的,但却一致地指向“物质”这一客观实在,因而他们认为这就是“物质本体论”。可是理论界对此也有意见,尽管“物质”决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但这岂不就陷入“客观主义”了吗,岂不是见“物”不见“人”了吗?要是这样,还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吗?而马克思早就说了,世界并不象费尔巴哈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是如此的存在的,而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使之然,是现代工业和实践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是“实践本体”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当下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学者李德顺在通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坚定地认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才是真正的“本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刚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者对“实践的唯物主义”来说,理解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出发点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重改造,而离开这个立足点就会沦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或者掉入唯心主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实践具备了本体论的意义。但是理论界也有不以为然的。在他们看来,“实践本体论”无非是把“实践”引入了“本体论”,而这种观点只会导致唯心主义。与此同时,这还会导致见“人”不见“物”的主观主义,“人”的主体性被人为地无限拔高。而“物”却退居二线,这又是用“头”立地了。所以人的实践绝非是无条件的,事实上实践的也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也是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实践”并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是“人
本学本体论”或“存在本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强有力的论证。在手稿中,人性得到了高度赞扬,强调必须从人的“异化”状态恢复到人的“积极自由”的状态,因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还认为“人不是抽象的栖身于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这里,“人性”、人的“存在”被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正是如此,所以有的学者这样认为“马克思从本体论上所发起的哲学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范式转型:要求从人的存在出发——而不是从‘理性或‘抽象的物出发——来领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意义。”所以不难看出,倡导“人本学本体论”或“存在本体论”的观点,就是要重新对人进行定位,重视主体性的发挥,形成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样的本体论是“面向人生存和发展这两个最大的现实问题,从具体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哲学理论的自觉出发点。”但是,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要是这样,岂不是更加容易导致为我论或唯心主义吗?马克思主义岂不是成为存在主义了吗?而这种解读方式恐怕与马克思的初衷不符,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是“生产力本体论”。生产力,不仅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的一个尺度,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最终动力。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极端变现就是诉诸阶级斗争即革命,从而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正是“生产力”的这种决定作用导致人们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从外在表现上看“生产力”似乎具备本体论的条件,但是一旦深入追问其何以可能时,尤其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上时,“生产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因为“生产力”在最终意义上只不过是人类改造世界和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凭借的工具而已,要把工具作为“本体论”,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发展本体论
提出这样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根据和理由的,相反这是在对改革开放30年来哲学领域的本体论的争论及其发展逻辑深入思考并结合了当今时代特征而做出的冷静判断。众所周知,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论先后经历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继之而起的是“生产力本体论”和“人本学本体论”之争。而从这些论争的逻辑联系中可以看到,之所以产生上述观点乃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当时社会活动的一些特征,也就是说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活动特征,因而都有它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不足,就是企图把他们的观点视为“正统”并定于一尊,而不是把它看做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与此相反,如果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问题就不会把视野局限于一隅。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不断地发展着的。从“物质本体”到“实践本体”又从“实践本体”到“存在率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贯穿于它们之间的一条红线——“发展”,这才是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本体”。那么这里肯定也要追问“发展本体”又何以可能呢?其实要理解“发展本体论”这一命题并不困难,事实上只要多少具备一点唯物辩证法知识的人就会理解,辩证法即是要求运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看做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同样的道理,“本体论”的问题或思想也必然是一个变化发展着韵。在这里,“发展本体论”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具有“本体论”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来进行考察。
第一,发展本体论的前提是客观性的。这种客观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那种客观性,而是走出旧思维范式的藩篱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宏观的角度来界定这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在于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渗透着物质性、实践性、主体间性的三位一体的统一性即全面性亦即由这种全面性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第二,发展本体论的前提决定了“本体论”是发展着的。因为“其实,本体论并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变更自己的形式,并从一定侧面反映时代精神。”现实生活在发展在深化,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也即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去探讨本体论的思想就会得出一个动态的而不是僵死的结论。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征一一开放性。现实生活是开放的,对现实的升华的理论也是开放的,因此现实和科学永远不会停留于一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史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不是教条,仍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体系是开放的,还在于它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它从来不把自己视为一种终结了世界真理的“绝对精神”;而是有着厚重的现实历史感,“正是因为站在了世界历史的高度,向生活实践开放,向历史、向人类全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开放,在把握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来发展自己,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其生命力,并且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第三,发展本体论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但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是那么的迫切,今天则不然。时下放眼全球,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都在致力于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唯恐落伍于时代。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这里的“发展”并非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发展,是大发展。如今的发展问题日愈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目光,也就是说它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它与世界人民的内在需要和期待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一点上赋予“发展”以本体论的意义是可以也是应当成立的。
第四,发展本体论的判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旨趣是内在的统一。由以上三方面的可知,“发展本体论”在这里具有了世界观的性质,它已经上升为对人类以及整个世界的基本的观点和看法。它力求于从总体上把握现实生活、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人类的历史必然是一个从低级阶段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由比较高级的阶段进入更加高级的阶段的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辩证发展过程。这种通过人类的发展阶段来反映“发展本体论”的观点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上得到合理的说明。首先是“物质本体”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还处于一种人对物的依赖性的状态,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还没有充分显现,因为他受到了物质利益关系的支配,也就是说单个的人还是一个异在的不完整的人。这种本体论所对应的现实生话就是人类进了人文明社会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的生存状态;第二,在“实践本体论”阶段,它反映出人们已经从人对“物”的“依赖性”中逐渐地解放出来,意识到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阶段,
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中心,社会生活以此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暴社会生活在这一阶段停止不前或者中断这一活动,那么人类就可能会倒退到历史的前期,人们的生活势必会回复到人对物的依赖状态,而这一阶段所对应的现实生活就是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第三,在“人本学本体”阶段,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不再束缚于物质的或者异己的各种关系,人们的追求已经转向自身,关心人的发展和利益,注重人的价值。此时的人们普遍关心是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积极而全面的发展,而这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目的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当然,这里所做的论述也仅仅就理想状态而言,事实上世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有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取得了第三阶段的一些成果,有的国家和人们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第二阶段,而有的则完全处于第一阶段。从这里可以看到,尽管三个本体所对应发展阶段是不同步的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交叉进行的,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人类发展过程必然是上升性的,向着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趋近,而这恰恰就是一种发展,这种“发展本体”决定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状态。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并非局限于某个一成不变的“存在”,那样无异于划地为牢落人形而上学的窠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摈弃的探讨方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反对那种无限制的追问方式。那样只会导致问题“经院”化,只能堕落为诡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它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尤其是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因此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必定反映了自己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所关注的事情,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焦点也会随之而转移,这就像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一样。其实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并没有对什么是“发展本体论”做出更深入的探讨,因此与其说是探讨不如说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开放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着。在此笔者引述了恩格斯在《终结》中的一段话,想用它来作为本文的终结,这对于更进一步的加深对“发展本体论”的观点的理解可能会有所裨益。“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韵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