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理想与现实

2009-04-10杜志强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一流河南

杜志强

当前,河南正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谋划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高校建成国内一流大学,是时代发展和河南现代化建设向河南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理想与追求:河南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必不可少的发动机。”为了河南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河南人民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国内一流大学。而且,这一多年来的梦想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实现的必要与可能。

河南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曾指出:“河南地处中原,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却相对滞后,其前进的步调与经济的腾飞并不协调,河南省教育人口高达2816万,比有些省份的总人口还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只有30多所,仅有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众所周知,正处在经济腾飞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的河南,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渐提高。河南要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需要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河南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涉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影响一个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学,因为大学具有最具战略意义的要素,如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等。一流大学的根本功能之一就是汇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各方面领军人才,探讨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增强河南的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意义非常深远。

河南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可能性。作为河南高校的“龙头”,郑州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倾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大学创建全国高水平大学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全省人民的期盼。首先,郑州大学规模庞大。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达6万多人,现有4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7200余亩。经过几年的建设,郑州大学新校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环保型、智能型的校园已成为河南省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其次,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郑州大学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5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5位,位居全国省属“211工程”建设高校第一位,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综合实力超过了许多教育部直属高校。最后,学校知名度不断提升。伴随着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快速提高,郑州大学已经成为众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首选高校之一。高分段的学生快速向郑州大学汇聚,成为郑州大学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河南高校的另一支劲旅河南大学,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拥有10大学科门类、72个本科专业,81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专业具有专业硕士授予权,9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河南大学又是一所具有厚重历史、富有人文底蕴的高校。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为院士,上百人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去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签署,使这所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校建成国内一流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综观河南这两所高校,从实力来看,都很有可能进入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

现实与误区:河南高校离国内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河南最出色的高校距离国内一流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与一流高校的差距,河南省政府与高校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建设一流高校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过于追求大学排名。为了维护大学的公众形象,省内高校追求大学排名,这固然是好事。但过于追求大学排名,势必会使不少高校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教学质量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对大学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排名中的总分由很多参数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很难进入参数,但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不能因为排名而轻视教学。其实,各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标准很容易研究,但如果高校按照所谓的排名标准去办学,即使排名很快就能上升,也可能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高校只有具有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术氛围和良性机制才能逐渐成为一流大学,而不是靠“荣誉噱头”进入一流大学行列。河南高校需要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去扎实地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打造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建设一流大学。

误区之二:建一流大学不是建一流大楼。“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这句名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数十年过去了,一些高校仍然沉迷于“建大楼”。客观地说,大学扩招后,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从实际发展来看,河南一些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大楼、轻大师,重规模、轻内涵,重排场、轻实用”等不良现象。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说:“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要素。”目前,河南高校更缺的是后两者,所以,只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才能真正建成一流高校。

误区之三:“摊大饼”摊不出一流高校。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学迅速“发福长胖”,通过高校合并“摊大饼”以求“大而全”。“摊大饼”式的发展虽然在统计学上“有所建树”,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是合并高校很难办出特色。世界名校的发展历程早已说明,大学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的教育生态需要多种多样的高校,每个学校都有特长、特色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优势互补,才能赢得信誉、赢得尊重。由此看来,河南高校的合并要想实现规模效益的预期目标任重而道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省建设国内一流高校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将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样,河南省也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

转变建设一流大学的观念。一流大学指的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通常这类大学在若干学科方面聚积了一批一流的教师,培养了一批一流的学生,创造了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在国家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从静态上看,一般大学与一流大学是质的不同,而从动态上看则可能是量的差别。很多一流大学都是从有个别、少数一流的教师、学科、学生、科研成果逐步发展到有更多一流的教师、学科、学生、科研成果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不仅仅看排名,还应从大学理念、教学、科研等多维的角度来界定。为此,河南省内各高校,不仅仅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河南更多高校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河南高校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办学硬件环境差距并不显著。河南高校现在实施的“人才强校”工程显得及时而有远见,因为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省内大学与一流大学更多的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更多的是外延的扩张而缺乏内涵的提升。所谓“内涵发展”就是通过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尽管与外延发展相比,内涵发展不是显性的,却是实质性的、有潜力的发展。因此,河南高校要提高认识,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认识到教师是实现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第一资源。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河南高校,要注意瞄准已取得原创性成果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加大引进工作力度,打造河南高校的人才高地,造就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大师队伍;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规划,使规划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利于师资队伍稳定发展,有利于高校人才蓬勃发展。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建设一流大学与建设特色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校建设切不可“摊大饼”,要想赢得社会的赞誉,就必须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河南高校要坚守自己的特色发展,一方面以特色求生存,以个性求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奠定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以特色促发展,在战略上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河南高校要资源互享,共同成长。河南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仅靠每所高校孤立奋战是很难实现的。成立大学联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大趋势。在国际上,大学之间的合作有多种成功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像美国的常青藤联盟,以研究型大学群的方式把9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河南省也可以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龙头,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合作形式。这样,学校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创建校长与校级领导远程战略研讨会议室,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服务渠道,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正常流动与健康成长等。

责编:思 源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一流河南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出彩河南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放歌河南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