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理性选择 顺利就业
2009-04-10吕冰
吕 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即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基层及农村贫困地区人才不足与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企业急需实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我省有36.8万名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增加4万多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与往年的就业形势相比,2008年以来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即将步出校门的2009届高校毕业生带来了首次的、真实的压力,也给今后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认真研判金融危机影响下未来一个时期内,特别是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客观形势、困难和问题,未雨绸缪,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每一个就业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正视新的挑战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关系。只有了解了这种关系,才能正视经济波动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1.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就业水平低,失业率较高。这就是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辩证关系。另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来看,一个国家高素质的人才越多,就越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经济越发展也越需要不断增多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储备,优化人才结构、破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的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不断增加。因此,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依赖性也将进一步增强。从目前的形势看,由于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出现裁员现象,这对我省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到校园现场招聘的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明显减少。
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驾驭经济风险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仍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所以,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可能只在局部行业和地区较为明显。
3.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当前,受大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就业需求量减少,宏观就业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最大矛盾。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对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及素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有可能扩大,这使就业工作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局面。再次,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最后,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不稳定性:一方面,企业管理的不规范或在竞争中被淘汰,造成员工失业;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不理性的择业观念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造成在工作中不断跳槽,加之有些毕业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等自身原因,影响了他们顺利就业。
二、党和政府积极化“危”为“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我国各类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技术含量,优化升级、抢抓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提供了契机,为大批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充分把握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和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化“危”为“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2008年12月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就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并出台专门文件,明确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省委书记徐光春于2008年6月、7月先后两次批示我省高校创业教育,对做好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省长郭庚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协调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政府出台加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调整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省人大、省政协组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组,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省教育厅作为牵头单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为人民群众扎实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狠抓落实;还与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一批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各省辖市、大中专院校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确保“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实施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国家和河南省以重拳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11月初,国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到2010年年底投资4万亿元,强力启动内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增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同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河南省未来一年多的总投资也将达到1.2万亿元。这些都将有效地拉动经济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毕业生就业。
3.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
今年1月,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出七大举措,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2008年年初,河南省第一次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九大”新政,进一步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全民创业的意见》,深入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切实把高校毕业生纳入免费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有关税费减免和相关技术项目扶持等政策优惠范畴。
4.深入实施基层项目,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近年来,我省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抓好项目落实。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实施了“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专门召开会议推动此项工作;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机制;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到村任职优势作用的通知》,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在河南农业大学成立“河南省农村科技管理学院”,开通“中原大学生村官”网站,单列2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培养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目前河南省已选聘“大学生村干部”39870人,总量居全国第一;认真组织实施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项目;招募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深入实施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我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加强各项目间的衔接,健全基层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增强基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5.加强就业工作评估督察,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进行
2008年,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规定自2009年起将从组织领导、基本条件、指导服务、规范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将以适当形式予以公布,并作为高校领导政绩考核、招生计划制订、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等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表彰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不达标的学校4年内必须整改达标,达标的学校4年后再接受评估。通过评估,推动高校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指导服务体系,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下一步,省教育厅还将联合有关部门对省辖市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督察,以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6.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搭建供需信息交流平台
我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总体安排部署,制订了全省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方案,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重点组织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公益双选活动、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进校园活动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和高校举办了全省水利水电类、城建类、师范类、医学卫生类、畜牧兽医类和郑东新区、北大学城、豫南地区等分专业、分区域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10余场,举办网络招聘周、招聘月活动10余次。省内各高校也陆续举办针对2009年毕业生的校园双选活动80余场,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努力实现供需信息对接。
7.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搞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省各高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并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评选活动;建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成立了培训中心,设立了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专家库,制订了分层次培训方案。目前,已累计培训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2250多人。特别是2009年,我省将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就业指导专家赴高校较为集中的省辖市开展就业指导人员巡回培训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与服务活动。我省还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职称专业设置范围,解决就业指导教师职称评定问题,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8.强化就业导向作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就业“18挂钩”政策落实,更加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制订招生计划时,根据就业率情况调整了部分学校及专业的招生规模。比如,根据我省特别是郑东新区会展工作的需要,河南财经学院等高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等农林院校和涉农院校开设了农村基层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和农村实用技术类专业,2008年全省安排招生计划7600人,培养了更多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各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组织未就业毕业生见习,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三、主动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求职择业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2009年毕业生来说,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实现自己顺利就业的愿望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由于短期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对就业的整体带动作用会减弱。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仍有一些行业(社会服务业、新兴行业或专业技术等领域)一直是金融危机中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因势利导去选择行业。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或高收入的工作。择业时,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或民营企业,更不能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服务类行业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不要把学历看得过于重要。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因此不要把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联系在一起。
总之,毕业生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先谋业后创业再事业”的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单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把握机遇,理性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省里也出台了一些特殊支持政策,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近年来,我省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了支持力度,名额逐年增多,开展项目也正走向多元化,如选调生项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另外,对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也采取了很多优惠措施,毕业生要了解这些政策和措施,把握好机遇。
同时,还要理性就业。选择哪条路,一定要慎重考虑,经过认真分析作出理性选择。另外,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攀比和从众心理使他们失去了一些良好的机会。有些学生在找工作时喜欢与往届学生相比,与其他同学比,这山望着那山高,犹豫不决,因此一定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3.合理规划,提高素质
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然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缺乏对职业的认知。他们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的就业政策、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否则,在日趋复杂的就业市场中就会因难以作出正确判断而陷入迷茫。
当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常常是通过一套机制或程序去选用合适的人才。现在,距毕业生离校还有一段时间,希望2009年高校毕业生树立就业信心,抓紧离校前的时间,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要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语言表达、沟通等能力,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当今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形势下,勇于展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积极的心态求职择业,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系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责编: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