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2009-04-10赵冬冬张艳芬/整理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毕业生大学生

赵冬冬 张艳芬/整理

1月14日,由本刊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新乡召开,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主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应届大学生及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本次座谈会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展开了深入研讨,目的是寻找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和思路。座谈会由本刊主编高杨主持。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契机?

高 杨(主持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那么,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应该如何看待?大家都有多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请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工作体会谈谈看法。

王海旺(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让“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现象更加凸显。“无业可就”主要是总供给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社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还不发达,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有业不就”主要是思想观念问题,一些大学生固守“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生活的制高点;“有业难就”主要是能力和素质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侯存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人数显著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一些大企业不断裁员,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二是就业岗位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许多外向型企业纷纷减产,无疑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三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现在,个别新闻媒体和网络过度渲染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危害,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肖爱民(新乡市日升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们公司是专业研发和生产数控轴承专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外轴承设备主要生产厂家之一,近年来公司发展很迅速,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由于公司和国际市场联系比较紧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小,今年不得不缩减招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

李新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不知道是不是金融危机的缘故,我感觉最近举办的招聘会倒是不少,但是招聘单位越来越少,要人计划也越来越少。现在,无论在哪儿人们都在谈论金融危机,虽然不知道它到底对我们就业有多大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会对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张 平(河南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金融危机成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道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有点谈“危”色变的倾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受到冲击。据我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像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的冲击较大,而基础建设、能源电力、农林等专业几乎不受什么影响。比如,目前我们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2009届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的已占80%,这主要是受国家长期战略以及近期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匡 玲(中石化华北石油局五普钻井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由于我们公司属于石油石化行业,行业特色比较鲜明,随着中国石油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人才需求量相对很大。和大多数企业不同,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反而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而言,我们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压力不是很大,甚至对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都是整班招收。

谷志奇(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科长):金融危机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企业在缩减用人需求,然而有些国内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从中看到了机遇,认为金融危机降低了外企对他们形成的竞争压力,正是扩大发展的好机遇,也是用低成本储备人才的好时机。比如,许继集团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前段时间从我们学校招聘了不少毕业生;郑州某些餐饮企业也趁就业市场低迷广揽大学生,储备高级服务人才。

高 杨:看来,在座的业内人士大都认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危机中隐含着契机,契机可以帮助我们转化危机。积极地面对严峻的形势,做好眼前的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也许是目前我们最积极的一种应对状态。

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扩招?还是其他?

高 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上有好多种说法。比如,高校扩招太快,大学生人数太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高校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专家分析说,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就业难也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对此,大家怎么看?

马玉栋(河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工作岗位的缩减和心理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教育制度也有很大关系。这或许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矛盾。有人分析说,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就业需求与可提供就业岗位严重脱节。从需求来说,多年的连续扩招,“积压”的待业大学毕业生数量的确很大。

仝广东(新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当前有一种说法非常流行,就是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怪罪于扩招。我不赞同这种看法,虽然扩招造成了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直接带来了就业压力,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即便不上大学,也一样要就业,只不过把就业压力转移到了职高、技校和社会而已。

朱森林(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经历了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到了一定阶段,就业高峰期的出现是必然的。从我校的就业情况看,2007年到县以下基层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占25%,而2008年却降到了17%,这说明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也暴露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保守和陈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就是博士生挤占硕士生职位,硕士生挤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挤占高职高专生职位。

王海旺:大学生就业难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其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吸引到大学生,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善,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其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理论功底或许很强,但是缺乏获取岗位信息、展示自我、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就业能力”。

张向战(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就业的七项措施中规定,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在我看来,这的确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它终归是特殊时期的缓解之策,而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策。通过这种途径安排的毕业生毕竟有限,而且即便能留在学校暂时工作,两三年后他们依然要走向社会。

高 杨:高校扩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国民整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就业难和高校扩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大学生就业高峰期下的就业难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有待大幅提高。为此,高校应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时下真正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之一。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等待救援?自救?

高 杨:我们看到,国家为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离大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而且很多是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的。那么,高校应当怎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降低姿态,以祖国的发展为己任,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呢?

张向战: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确存在着不少障碍,这不能仅仅归因于大学生的观念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基层的创业环境、成长机会,还是政策待遇等,均未能取得与制度鼓励相当的优先条件,也就是说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有专家曾经说:“通过政治号召和道德鼓动,虽然能够调动暂时的就业积极性,但长远来看,从制度层面改善基层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实际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大幅提高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待遇,如果农村偏远地区的薪水是城市的2倍,用不着引导就会有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去。

陈 铮(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2009届毕业生):“等待救援”不如“自救”。大学生就业市场遭遇“寒冬”,我们如何从自身做起,练好“内功”,转“危”为“机”,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能眼高手低,眼光不能老盯住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当前,真正需要也能接纳人才的地方多在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基层地区,或许那里才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朱光辉(新乡学院大学生就业中心副主任):“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埋下了创业的种子,等走上社会以后,说不定哪天这颗种子就发芽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他们将来创业做好知识积累和能力准备。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业意识,一旦遇到合适的机遇,他们就能顺势而动,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陈 龙(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自动控制系2009届毕业生):除了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可选的出路其实有很多,如考研、考公务员、当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我对参军比较感兴趣,对于高职生来说,目前就业压力很大,参军不仅能为国家作贡献,而且部队还为大学生士兵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郭超杰(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辅导员):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和其他两位辅导员按照“早推荐、早签协议、早就业”的工作思路,在毕业生求职大潮来临之前,通过精心筹备、认真组织,于2008年12月举办了“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我带的120多名毕业生,仅通过这次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近80名。从这次招聘会中我得到启发,由辅导员或者院系组织的小型专场招聘会非常有针对性,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不失为一条蹊径。

马玉栋:要想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有赖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再一个,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有待提高,这里的“质量”包含两个方面:能力素质是一方面,毕业生所学专业要符合社会需求是一方面。当然,对我们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说,还要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比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大学生从一年级就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断地朝着设定的目标积累知识、技能,毕业后自然就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王海旺: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寄托着千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困难,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观望和等待都不可取。必须主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出台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

高 杨:如果有一天,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更优惠更实际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也许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态度就会从“无奈选择”转变为“积极自愿”了。到那时再来谈就业难这个话题或许就不是从今天这个意义上讲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解决,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其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其二,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其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前景乐观,但是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是明证。这就需要我们举全社会之力来解围就业困境,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调动一切力量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感谢大家的光临和精彩的发言,感谢河南师范大学为本次座谈会提供的帮助!谢谢!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 赵冬冬 张艳芬)

责编:博 雅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