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研应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思维基点

2009-04-10靳玉乐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大学教师

靳玉乐

大学作为孕育、催生人类杰出思想、崇高精神的孵化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其在引领与推动社会文化思潮变迁、人们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转换,在促进社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生产力解放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日趋凸显。而在当下,以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趋向日渐明朗,以知识为主要运作载体与工具的社会形态初显端倪。因此,大学的功用与效度除了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上保持高质、高效之外,还应以知识的发现、开拓与创造、更新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无疑,科学研究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与使命,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科研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与使命

追溯科学研究在大学里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大学诞生的萌芽期,科学研究并不受重视,甚至处于被排斥与抵制的困窘境地。在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与使命仅在于对传统古典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大学教授的任务与职责也仅在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而对于富有异质性、开拓性、实践性的新型科学群落的涌现与发展则冷漠视之,科学探究与发现在神圣的大学殿堂里几乎无立足之地。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及世俗化教育的推动,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科学研究的价值与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自近代以来,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所确立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被奉为大学教学革新的标尺与指南。科学研究开始正式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引领了大学教学由知识的传递、传承与授受到知识的发现、拓展与创造的时代转换。

在我国,把科学研究看做大学的重要职能同样得到众多杰出学者的认可、支持与赞同。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所谓“大师之谓”,实乃科学研究之俊杰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及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大学的科研职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强化,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提升。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教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近期,关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口号的提出,“211”工程与“985”科研计划的实施与推进,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趋势与走向。

加强科研在大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开展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学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强化科学研究职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换言之,大学的教学改革应优先确立科学研究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应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思维基点。

1.加强科研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规格、质量、层次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积极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良好心理状态等方面。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民族的复兴需要创新,科技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靠高等学校来培养。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只能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与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承,学生只能在课堂教学这一狭窄视阈内接受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及人格熏陶。实际上,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只能在低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培植、正确价值观养护以及在探究精神与反思意识的关怀与爱护上,要么触之不及,要么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因此,现代大学教学除了优质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当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来完成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培养与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点与帮助下,积极参与科学实验与学术研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2.加强科研有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引领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技能、改进教学策略的先导与前提。而这种转变除了在必要的时候接受国家正规的教师培训,通过外界输入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与结构之外,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为若想真正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有说服力的成果,必须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洞悉学科发展走向,而只有独立、能动地学习、研究与发现,才能将鲜活的时代理念、方法与技术快速地迁移、转置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认识、掌握,进而反思、建构这些时代命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图式转变与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领与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是学校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其选材上的时代性与人文性、编制上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结构上的序列性与层次性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与科研成果的大量涌现,必然促使教师重新思考原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通过筛选、提炼、概括进而总结,而编织为各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序列性的知识体系与范畴。由此,则会促使原来“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删节或去除,而积极吸收、容纳新颖、前沿且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拓展其学术视野,促进其认识水平、层次、方式的提升与转换。

3.加强科研能够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发展

科学研究对于大学教师深化对所授学科的认识、提升学术创新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也就培养不出一流的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固守或沉溺于原先的知识结构与认知层次,不能适时地吸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只会导致对本学科发展的整体认识和预见能力的缺失,游离于学科范畴之外,进而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而科学研究的开展与施行,则使教师从自我封闭的堡垒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关注本学科范围内的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与新方法,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就有了一个全面、立体化的了解与认识。通过这种严谨、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以调整与改善,学术素养与基本素质得以提升与彰显。由此,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完善和发展。

在大学教学改革中确立科研重要地位的实施路径

教学改革是推进与深化教育变革的重要前提与关键条件,同时在改造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发挥着平台与基础作用。因此,在大学教学改革中,欲确立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优先地位,还需推行以下方略。

1.端正科研态度,将探索精神融汇于教育实践

积极的科研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真正促进科学研究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并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旨。毋庸置疑,科学研究的重大推进与发现无不源于对客观自然世界的好奇以及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正是这种永不停滞的探索精神才赋予了科学研究者无穷的动力,才能促使他们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社会及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教育实践与教学活动中,应当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培植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而增强其自主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2.强化科研意识,促进课堂情境中的教学反思

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开拓性、创新性、复杂性的实践活动,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多元的科研思维以及开阔的科研思路。面对同一问题,具备研究意识与欠缺研究意识的教师就会生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协商就有可能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可能被具备研究意识的教师视为新的研究方向与增长点,从而培育或开发出新的学科与课程来。因此,教师要立足于鲜活的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教学行为与教学“事件”,并进行究诘、叩问与反思,从而引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结与整合,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衔接、互相促进与和谐发展。

3.组建科研团队,缔结高度组织化的学术共同体

科研团队的组建对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发展、整体性推进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科研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与研究成果。相反,如果研究人员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研究的合力,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对校内的师资队伍、人才结构进行优化与重组,把那些具有科研潜力、兴趣、才能的教师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其从事科研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建立起高度组织化的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改进及教学层次的提升。

4.规范科研管理,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

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必然要求在大学内部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成果产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为只有在制度层面上对其加以规约,才能保证科研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与能动创新的积极性。当前,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大学多是实施行政化管理,而很少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就是在对教师学术业绩考核上,也偏重于发表作品的数量,而较少关注其质量与创新性。因此,在大学教学的改革中,一方面,应确立“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著名教授、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并在科研资金保障、实验设施供应、教辅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要打破原来的简单量化的评价标准,而关注科研成果的创新点与影响力,从而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研工作者脱颖而出。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博 雅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大学教师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最美教师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纺织科学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