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宗岳蒋发考辨(上)

2009-04-10路迪民

武当 2009年4期
关键词:长兴传人乾隆

路迪民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笔者认真拜读了康先生的文章,并且十分关注“太极拳源流考据”的开展,可惜一年多来,未见《中华武术》发表更多成果。笔者已经就此在《武当》发表了一些看法,兹就王宗岳、蒋发的时代和地位问题继续研讨,诚望方家指正。

两个王宗岳和两个蒋发

在现存的各种史料中,有两个王宗岳和两个蒋发。一个是杨式太极拳流传的乾隆时代的王宗岳和蒋发;一个是赵堡太极拳流传的明末清初的王宗岳和蒋发。实际上,还有第三个王宗岳,就是一些传人或学者把《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陕西那个内家拳传人“王宗”误认成的“王宗岳”。

杨氏所传,说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数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陈传杨禄禅。按照陈长兴(1771~1853)杨禄禅(1799~1874)的时代,王宗岳蒋发当属清朝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时期的人。比较重要的记载如下:

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1921年所著《太极拳势图解》,其中说“其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时有杨露禅先生福魁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闻其名,因与同里李伯魁共往师焉……(陈长兴)见杨之勤学,遂尽传其秘。”

杨澄甫先师1934年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也说:“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1934年,《北平实报》载有王矫宇访问记一篇。王矫宇是杨班侯的弟子,时年80,杨禄禅去世时有20岁。他说:“本人曾闻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话的武功情节虽有夸张,但不失为杨式太极拳源流之说的直接见证。徐震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论及此事时也说:“王矫宇必述露蝉之说。露蝉此说,当为传述陈沟旧闻,而过甚其辞耳……奇迹虽诞,其武技为人所尊崇,则事实也。此足为太极拳由王传陈之明证。”

杨少侯的弟子吴图南,在其《太极拳之研究》中也叙述了陈长兴向蒋发学拳的过程,并且说他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见到《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作者陈鑫。吴图南转述陈鑫话说,“他们陈家是世传练炮捶的,属于少林拳。据说他们家习传炮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人管他们叫炮捶陈家”,太极拳是陈长兴向蒋发学来的。“陈鑫说陈家沟陈氏族人听说陈长兴拜蒋发为老师学太极拳,认为是炮捶陈家的耻辱,因此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

杨家关于王宗岳、蒋发的时代说,还有两种资料可以佐证:

其一,是陈家《文修堂本》中插入的陈鑫一篇短文。因为陈家沟有人说蒋发是陈王廷的老师,陈鑫纠正说:“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已有大名,非蒋氏所教……陈奏廷(按即陈王廷)明时人,蒋把拾乾隆间人,何得妄为指说……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原文见徐震著《太极拳考信录》,《文修堂本》是陈子明给徐震提供的资料)这里的“蒋把拾”就是指蒋发,“把拾”或“把式”,是对行家里手的俗称。陈鑫说蒋发为乾隆时人,也和他当年给吴图南的叙述相吻合。

其二,是唐豪顾留馨的考证。在唐豪所得“厂本拳经”中,有《阴符枪谱序》和《阴符枪总诀》,记载了“山右王先生”所创的“阴符枪”,因其原理与太极拳理论吻合,且与《太极拳经》合抄在一起,他们认为“山右王先生”就是《太极拳经》的作者“山右王宗岳”。从《阴符枪谱序》可知,王宗岳晚年于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见《唐豪钛极拳宗师王宗岳考》及顾留馨《太极拳术》)唐豪说,这种看法“在另外没有找到别的新证据修正此说之前,大概不算十分武断吧”。这和杨家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了内家拳传人“王宗”,一些人就把王宗误认成王宗岳,也就是笔者说的第三个王宗岳。显然,这个王宗岳是不存在的。那么,能否因为这个误解就否定乾隆王宗岳的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正因为有了乾隆王宗岳,才使人们把“王宗”误认为“王宗岳”。乾隆王宗岳主要是口传,缺乏记载,一些学者在寻找文字资料时,就很容易造成上述误解。没有乾隆王宗岳,人们怎能无端给“王宗”的名字后面加个“岳”字呢?

第二,乾隆王宗岳和误解的王宗岳往往并存,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就有这种情况。书中谈及张三丰和内家拳时,说“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名闻海内,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工心解》、《打手歌》、《总势歌》等。温州陈同曾多从学艺。”这里就把王宗误解为王宗岳,但它显然和同一页的“其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有矛盾,因为“元世祖时”的王宗岳不可能是乾隆时代的蒋发的师傅,说明许禹生在误解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杨家的说法。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内家拳的“王宗”著有《太极拳论》,那就只能用著有《太极拳论》的王宗岳来否定误解的王宗岳,而不是相反。

郑曼青先生协助杨澄甫先师整理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对王宗岳的时代也有误解,采用了《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题。这个“明”字,在许禹生、陈微明的著作以及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中都不存在,当为郑曼青所误加。

杨式太极拳流传已有170多年,传闻的差异和研究中的个别失误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分析加以辨别,个别的失误是可以澄清的。

关于第二个王宗岳蒋发的记载,见于赵堡太极拳有关著述。

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在其《太极拳正宗》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林桢。”并记述了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关系:蒋发—邢喜怀一张楚臣一陈敬伯一张宗禹一张彦一陈清平等。其中的“蒋老夫子”,后文亦称蒋发,但是没有把王林桢称王宗岳。当代其他赵堡太极拳主要传人的著作均持此说,且把王林桢亦称王宗岳。

1998年,陕西王震川向《武当》副主编谭大江先生献出一个《太极秘术》残本,是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辑。其中有收藏者刘凤梧于民国六年写的《序》和王柏青于雍正六年(1728)写的《原序》。《原序》称:“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还有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的几篇练功体会。由此不但证明了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关系,也可推断蒋发是明末清初人。

此外,在陈家沟也流传着一个与陈王廷同时代的“蒋姓仆”,或称“蒋发”,且有“画像”为证。其时代与赵堡之说基本吻合,也可作为赵堡之说的佐证。

从上述情况看出,杨家和赵堡传人对王宗岳蒋发的时代说法不同,但其各自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清楚的。杨家虽然有人将王宗误解为王宗岳,但无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之说;赵堡传人亦无王宗岳蒋发为乾隆时代之说。对于这两种不同说法,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呢?

1+1≠1

是否在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出现了两个姓名相同而时代不同的传人,就一定非此即彼,必须否定一个呢?笔者不以为然。两种说法,各有其据,从严格的考证角度讲,对任何一种说法的否定,都得有具体的否定理由。在没有充分证据否定某种说法之前,我觉得还是尊重各自的说法为好,否则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笔者作为杨式太极拳传人,在《杨氏太极拳正宗》和《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中,都尊重老师的意见和杨家祖传说法,持王宗岳—蒋发一陈长兴—杨禄禅的传递关系。但我为赵增福先生整理的《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一书,则尊重作者和赵堡传人的意见(整理前言中有声明),把王宗岳蒋发作为明代人。

徐震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1937年)中,专门写了“蒋仆蒋发考”一节,认为蒋仆和蒋发是两个人,前者为明时人,后者为乾隆时人。他说,陈子明认为与陈王廷画像旁持刀侍立者“即善走之蒋姓仆,或云即是蒋发,是子明以蒋仆与蒋发为一人也。陈鑫谓‘陈王廷明时人,蒋把拾乾隆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于蒋氏。是陈鑫谓蒋发即蒋把拾,非蒋姓仆也。据杨氏所传说,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与陈鑫所言乾隆年间有一蒋把拾,其时正合。然则乾隆年间必有一蒋姓拳师,曾至陈家沟有所指授,与陈家沟之蒋仆,为两人。”这种分析,是谨慎而合理的。

在不同流派太极拳传人中有两个同名而不同时代的人,说来有点奇怪,但也不能排除其偶然陛。天下重名重姓的人太多了,三国的诸葛亮就有两个,当前我国叫“张伟”的有29万,叫“王伟”的28万。王宗岳、蒋发这两个名字都很平常,如果在公安局查,肯定很多。所以“非此即彼”的看法没有道理,1+1≠1,因为这两个“1”确实不一样。(待续)

(责任编辑柯超)

猜你喜欢

长兴传人乾隆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对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探析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间信仰的依法治理与疏导
老翁妙对戏乾隆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环球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