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9-04-10韩尚峰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把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主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工科院校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两方面的问题,在明确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基础上,探索如何加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育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逐渐显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把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主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了“大学生创业”这一新的领域。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倡议在高校中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各级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本文将探讨目前在工科院校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加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而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1998年清华大学主办了“创业计划大赛”后,全国各著名高校围绕“创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有些高校还陆续开设了创业类的课程。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目前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认识层面及操作层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层面
1.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多数的工科院校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创业教育亚洲会议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认为:“中国大学在意识层面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还没有把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作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目前,随着各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了高校就业率的新的增长点,许多高校仅仅重视就业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忙于帮助学生找出路,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
2.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诸多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大学生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的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对于这种“拔苗助长”式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领袖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3.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在我国大力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国内的工科院校也积极以培养善于技术创新,创建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造性人才为己任,使当下一谈起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而忽略了“创意型”创业。尽管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现在也确实是目前工科院校学生创业的热点,但是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创新,而要更加关注“市场创新”即需求创新。正如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博士所说的“只有不适应市场的技术,没有不适应技术的市场。”
(二)操作层面
1.创业教育在实施上脱离了系统的学科专业教育
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较完善的国外大学相比,我国的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局限于开设一门或几门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没有较系统的对创业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分析规划,更缺乏结合工科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设计。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也没有与系统的学科专业教育形成相互渗透和弥补的有机整体。这样就使得创业教育本身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和支撑,使得工科大学生难以在具有工科背景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2.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重活动”“轻教育”
许多工科院校积极重视地开展各类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机械和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等等,有的高校设立各种基金,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创业并给与支持。但是,从实践效果看,这种仅局限于组织各类活动的实务操作层面而未上升到理念指导教育层面,导致大学生创业缺乏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3.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目前我国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使得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多的是局限于少数学生,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学校关注的目光更多是投向了少部分学生的优秀的创业竞赛成绩。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协会”、“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器”等,都是极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的机构,多数学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看客”,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小环境。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目前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还是存在争议,众说纷纭。
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的,认为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我创业,成为发明家或者是企业家、管理者,能够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此观念为代表的教育者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更适用于经济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的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而对于工科院校来说,显然是不适应的。
另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为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时,就指出了,“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工科院校应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能够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使多数学生提高了独立工作能力,更好地实现“在岗立业”。
三、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工科院校必须准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现实意义,自觉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机制之中。我校在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体双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确定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行动起来才能自觉和迅速。我校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狭窄的知识教育、单纯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健全机制为保证,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二)注重课内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
1.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把开放实验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和示范性实验,增强设计型、综合型、开放型实验。我校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机械基础与CAD教学实验中心等10个试验中心成立了创新教育试验基地。创新教育试验基地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项目撒谎能够对学生开放。
2.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工科特点设计系统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如结合创业意识类的任务和要求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增加通识类的选修课程,主要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保证学生具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类课程。在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注重改革课程制度、关注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实践类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3.与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导师制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在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我校与多家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做现场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企业实习的环节中发现问题,把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与毕业设计、答辩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课外拓展,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阵地
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建特色社团,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校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学校组建了大学生创业社团、未来企业家等创业社团,以勤工助学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培养为职能,以特色创业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服务为宗旨,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开展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应的展厅、实验室展示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桑士达.创业精神与成事氛围[N].人民日报,2003,3-21.
[3]朱占峰.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5,(36):4-6.
[4]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现代教育研究院.教育战略思考[J].2006,(6).
[5]刘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6]甄玉敏,柳荣.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对策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6,5(16).
作者简介:韩尚峰(1975-),男,高教管理助理研究员,高等教育学硕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教育、高校学生工作、高等教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