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就业工作研究
2009-04-10黄薇
黄 薇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与配合。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就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重要位置,作为党执政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发展和提升[1]。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不仅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工作理念、社会视野与时代背景。用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1.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我们离和谐社会的距离
1.1 就业岗位不足,“供”与“求”存在结构矛盾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毕业生的数量增幅却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就业岗位不足,“供”与“求”存在结构矛盾,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1.2 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的矛盾,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和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在开办专业和招生时不是首先考虑社会需求,使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充分,学校对就业工作认识不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
1.3 毕业生自身存在着竞争力不足、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大学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毕业生素质也参差不齐。知识技能准备不充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问题,致使就业竞争力不强,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2.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头等大事来抓
2.1 深化变革,调整结构,努力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同时加强对人才市场宏观调控力度,完善人才市场。
2.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的就业基础
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核心。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鸿沟,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操作性,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建立长效机制[2]。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使每一个大学生从大一入学时就了解与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四年的不断认识和完善,逐渐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2.3 大学生要及时改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要求,构建和谐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大学毕业生必须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要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能盲目攀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积极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3.我校在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同时获得浙江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称号。
3.1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机制创新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机制创新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果的前提。学校每年都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大会,院长到会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在分析我校就业工作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之后,我校每年陆续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就业工作分析会”等,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下属学院院长、书记、副书记等参加会议研究就业工作,坚持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了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达成了全力以赴、全员参与,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共识,为较好就业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在提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学校明确提出将各下属学院的就业情况作为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各下属学院的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计划相挂钩;此外,还在岗位聘任工作中专门设立了教书育人岗,让就业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可以遴选更高一级的岗位或优先聘任。这些措施大大鼓励了各下属学院及教师的积极性。
3.2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拓展空间,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不断的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加强与地方常设性毕业生就业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的联系,建立人才就业基地,建立就业渠道的长效机制。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我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对来我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热情相迎,提供优质服务。在每年开设大型师范类、非师范类、综合人才招聘会的同时,创新地开设招聘形式灵活、针对性强、成功率高的周三小型招聘会,专业专场招聘会等,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组织毕业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招聘活动月、全省人才交流大会、兄弟学院的大型招聘会。
3.3 力求实效,注重创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我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力求实效,注重创新、从“点、线、面”开展指导。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纳入了学校“两课”教学当中,并结合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实现了就业指导的常规化,同时吸引了许多“两课”教学的专家教授研究就业工作,有机地将思想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就业指导涵盖大一到大四,内容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思想教育与学业设计、择业观教育及就业技能训练、政策指导及就业角色准备等,使毕业生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大众化”就业有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择业定位比较适合当前就业形势。
3.4 建立就业工作与教学计划修订、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
学校每年都根据各专业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等,把这些信息反馈到招生、教学单位,以此作为修订教学计划,制订招生计划,进行专业设置、结构调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依据,实现了招生、培养、投人、就业良性互动的机制。
3.5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
就业信息化建设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扩大就业市场。我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工作:建立了新版就业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与中国移动公司联系,建立了手机群发系统,保证了就业信息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原彦飞,王振荣,张世光.浅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
[2]刘向锋,周加刚,利新征.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35-36.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4]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1-19.
作者简介:黄薇(1981—),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