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勇气开启文化推广的征程

2009-04-09骆莹莹

书香两岸 2009年4期
关键词:序言咖啡店书香

骆莹莹

写在前面

寸土寸金的香港,因租金昂贵,书店多开在楼上,也由此,“楼上书店”成为香港文化的一景。然而书店越来越

不好经营,使许多“楼上书店”逐渐从二楼搬到七楼,甚至十一楼。

车水马龙的旺角,西洋菜南街,某栋旧楼的七楼里,安静地开着一家叫“序言”的书店。这家专营中英文学术书的书店,74平方米的小空间,除去仓库、书柜,大方地腾出场地,在靠窗边处摆放着桌椅、沙发,供书友呷茶品咖啡,安心地打书钉。三位年轻的八零后店主,用热情、勇气与坚持,实践着推广文化事业的理想。

店主Daniel(李达宁),Joe(李文汉)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同学。学生时代说到毕业后要做些什么,两人一致决定做些文化推广的事情,于是便有开店的念头。具体操作起来,又觉两位大男生在经验上有所不足,便邀请同为哲学系的同学Timmy(黄天微)加入。Timmy当时已在社会上工作,她的经验和细心弥补他们的欠缺。就这样,创业“三人组”的人马全部到位。

最初想开的其实是咖啡店。他们希望能给香港人提供可以坐下来聊天、谈文化的地方,实地考察一番后发现,书店是更好的方式——会买书的人本来就对文化和学术有兴趣,而现在的咖啡店又多是年轻人打发时间的地方,没有太多跟文化有关的东西。

所以,书店开了,店里也有mini咖啡吧。在香港书店中,这样的 mini咖啡吧显得难能可贵。昂贵的租金,使得多数香港楼上书店,空间拥挤,许多书店随处堆满了书,读者连坐着看书的地方都没有。

这样的阅读空间,也成为序言举办各种沙龍活动的好地方。序言是香港现有楼上书店中,举办活动最多的书店之一。活动的嘉宾,常见世界级大师和本地知名学者。频繁的活动为书店带来了人气,也让这家致力于文化推广的普通小书店,充满更浓的学术味、文化味,而文化推广的行动也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三位年轻人的理想,在艰难的努力中慢慢实现。

书店取名序言,寓意多多。店主之一Daniel解释,他们希望书店里介绍的是一些读者平常较少读到的书。因“序言”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是告诉读者书里谈的是什么,书店又有介绍书的性质,所以符合“序言”的意思。另一方面,他们想做文化推广的事情,希望身体力行为香港人创造一个“第三空间”,开书店是他们行动的第一步而不是终结,他们希望可以一路开展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在香港建立一个文化的社群,把学术和文化放进大众的生活里,所以“序言”作为书店只是他们行动的开始。此外,在粤语里,“序言”跟“聚贤”同音,因此有不少人把“序言”称为“为香港聚贤的地方”,对此店主Daniel笑着解释说,“我们自己其实不太强调这个东西,因为有点太精英化了,且聚贤是比较老式的说法,现在也不流行了。”

从2007年5月开业至今,“序言”在热闹的旺角里坚持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与宁静。虽然到目前为止,店主即店员们的工资仍很低,Timmy, Joe两位店主还需在外兼职维持生计,但在接受访问时,Daniel总是哈哈地笑着,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对于未来,Daniel笑着期待,“希望今年我们的人工成本(工资)能高一些,这样,我们会过得更快乐。”

Interview对话

身体力行文化推广

书香:在读研究所的时候,你希望从事学术文化推广的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Daniel:其实也没有什么(笑)。因为我们觉得在香港没有一个文化的社区,一个文化的群体,所以想增强这方面,改善这方面的现状。

书香:你们最初想开咖啡店,后来选择书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改变?

Daniel:这个要把书店跟咖啡店做一个比较。我们当初想开咖啡店,是因为我们觉得在香港欠缺——当时我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叫“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是指一个既不是工作场所也不是家庭场所的,可以让人坐下来聊天的地方,这个跟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有关系。我们觉得香港没有“第三空间”或者说是不够。香港的“第三空间”都变成商场、消费的地方,不应该只有消费的地方,可香港没有这样的空间怎么办?我们就想开咖啡店。开之前去实地考察过一些咖啡店,发现那里并不是一个跟文化有关系的地方,都是一些年轻人在那边玩啊什么的,所以就想开咖啡店并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要找一个地方,可以跟文化、跟学术有关系,很自然的就想到书店。会来买书的人,本来就会对文化和学术有兴趣,所以书店是很好的主意,其实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放弃咖啡的想法,我们店里有可以喝咖啡的地方,一个很mini的咖啡吧。

举办活动,带来意外收获

书香:你们举办了很多活动,这是不是一开始做书店就想要做的事情?

Daniel: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允许这样一些活动出现。任何空间它都不是突然出现的,我们要告诉人家有一个地方你们可以来,而告诉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动。透过它,人们知道这里有一个空间,可以来坐一坐,交流想法。

活动的重要在于,一方面这是建立我们这个社区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东西,推广文化和学术讨论。所以开店的初期已经有这个idea。

书香:你们活动请来的嘉宾都很有名气,是怎么跟他们发生联系的?

Daniel: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有点意外。我们三个人没有名气,不是学者不是作家,当初我们去接触名学者,他们就很open,都很乐意来的,尤其是外国的学者,我们经验里面,他们都比较快就愿意来跟你接触,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外国学者在香港都是访问学者,所以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工作不多,反而是本地的学者他工作很多,更忙。所以,结果很有趣,来我们店做活动的很多都是大学者。

书香:举办这些活动对你们的经营会不会有一些拉动?

Daniel:有啊,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会。有些活动对卖书很有帮助有些就没有,一般来说新书发布都不错。平常的活动就很难说,尤其是谈一些学术的书,很多时候谈完了也没有人会买书。

书香:开书店1年多来,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Daniel: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弄一个读书会,那个读书会并不是对外开放的。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客人上来,他听到我们的讨论表示很有兴趣,我们便邀请他参与。他发表了一些看法,但他当时的时间并不允许跟我们一起做完这个讨论,他就对我们说,“其实我也有一些可以谈的东西”,于是我们就邀请他到我们书店开讲座。他是本地学院的一位老师,后来每一两个月他都过来办一次活动。

之前我们并不认识他,也没想过要找他,就这样我们发生了联系,而且他来的次数非常的多,还带一些学生来,这就是我们对于“第三空间”的想象: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什么人都可以过来,在open的地方里面,人就可能自己有一些联系,在联系里就可以找到一些力量去把一些东西推广。

但我们嫌这样的例子还太少,希望能再多一点(大笑)。其实事情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带给我们很多的意外。比如忽然间有大学者过来,有人过来听讲座,我们觉得这样太好了,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但是我们开店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有这样的可能,没有抱这么大的希望。

书香:可否这样来理解, 你们当初想开这个书店,但对于具体能够执行到什么程度你们也不太清楚,但就是想做,然后就去做。

Daniel:其实这也是我自己学到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是我学到的(大笑),就是不要管太多,不要管太危险、太冒险,怕自己做不好,要准备到一百分才能推出来,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准备一点东西觉得还可以就把它推出来,在做的时候,就会有人给我们意见,会告诉我们可以这么做,帮我们改进,而且一个很意外收获就是资源会突然间出现。

就说读书活动吧,我们当时想我们搞活动无非就是请我们的老师、同学来,结果我们做一些活动后,就有人自己来。因为那个人、那个群体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地方,然后他们发现原来我们这里允许他们做这样一些事情,他们就来了。这些东西都是我开书店后才可能有的。如果当初我因为还没准备好没开始做,那这些事情就永远不会发生,这个机会也永远不会出现。

没有关门,就是最大的鼓励

书香:据说你希望一年后书店在经营上能持平,也就是说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开书店并不能赚钱。

Daniel:是,我們决定开的时候就知道它不会赚钱。我们的理想不是赚钱,而是收支平衡(笑),一个非常谦虚的一想法。

书香:在经营上,当时你们有没有想用怎样的方法来实现它的收支平衡?

Daniel:其实没有。当时真的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开个书店应该也还好,应该会有人来买书。我们也参考过一些例子,在前辈开的已经结业的书店中,有一家比较重要的叫“曙光”,那是唯一一家不在大学里面卖学术书的书店,很特别。马先生跟我们分享他的经验,我们知道他不做是因为不可以继续下去,坦白说他有家庭,如果赚得太少他就不会做,他还有其他的事可以做——他现在在大学教书。但我们想,我们年轻人可以来做,应该不会亏本,或者不会亏得太厉害。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冒险,我们也没有很确定说一定可以的(笑),现在想起来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赌博。

书香:书店开业到现在达到当初的目标了吗?

Daniel:其实还没有(大笑),还没有收支平衡。当然有改善,比起刚开业的时候好太多了,但离我们收支平衡的目标还是有一点点的距离,我希望在未来的一年可以达到,不过现在经济形势不是很好,对我们也有一点影响,所以也不敢说太死。

书香:开书店将近2年,都遇到哪些困难?

Daniel:最大的困难是钱。我们有想过如果书店亏本就没办法继续了。我刚才说过我们的期望不是很大,如果试过后,发觉还是不行就只有关门。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关门,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

一路走到现在,我们的环境还不是很好。刚开店的那几个月我们都是没有工资的,后来慢慢好点,但还是很少。我说我们没有收支平衡并不是说我们亏本,而是说我们工资还是很低。我们的生活其实不是太好,所以后来有了变化,我的两位合伙人就到外面打工兼职。生活还是太艰难了,这是最大的困难。

书香:这些困难有没有动摇过开书店这个念头?

Daniel:或许一开始我们就预计过会有这些困难:收入特低,也没办法拿钱到家庭里面。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就还好。但这个状态不可以持续太久,太久我们自己也撑不下去。庆幸的是这个状态在慢慢改善,如果有一天真的收支平衡了,我们就会过得更快乐一点(大笑)。

猜你喜欢

序言咖啡店书香
奇妙的咖啡店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三月序言
书香海报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