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转身,回看匆匆那年

2009-04-09徐小丽

书香两岸 2009年4期
关键词:小九东方出版社半夏

徐小丽

九夜茴,女,80后生人。筆名取自一个神话,传说中,九夜茴是一种魔花,每九夜绽放一次,颜色瑰丽,香气袭人。如果你曾背叛过别人,那么你见到它就会受到惩戒;如果你曾被别人背叛,那么你见到它就会得到抚慰。 然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曾背叛过别人也被别人背叛,于是九夜茴变成了一朵有着无限魔力却充满更多无奈的花……笔者不求成为偶开天眼看红尘的仙人智者,只盼能做记下眼中人悲欢离合的小花一朵。

没有看《匆匆那年》,先到各大网络和平面媒体看评论,发现读者异口同声地说好。至于理由,各有角度,看来这部小说果然是无可挑剔。

带着强烈好奇进入小说,心无旁骛一目十行地读到了“后记”,读到了小九在后记中问读者的几个问题:

如果你是80后,那么读到这里的你。

成熟了么?

成家了么?

想起你的匆匆那年了么?

因为曾经的美好笑过了吗?

因为生命中不得不进行的别离落泪了吗?

是怀念着?

还是忘记了?

把她们搁心里了么?

把他们搁心里了么?

对于青春……释然了吗?

那么,我成家了可是成熟了么?我想起了可是我笑了吗?我落泪了但是我怀念吗?我搁在心里了可是似乎我已经忘记了。合上书,渐渐地发现,大事不妙,那些心底的最深的伤痛在沉寂了近十年后第一次被放出来了。

这也是大部分读者读完《匆匆那年》后的感受。初恋的伤口永远是只结痂不愈合的,60后、70后如此,80后也不例外。这是一部描写80后初恋也就是父母师长眼中早恋的故事,个中的撕扯和疼痛,并不是如长辈想象中玩家家,也不是如当事人所希望的有王子公主般完美结局。大部分初恋的结局,如同书中陈寻和方茴,最终变成对方最揪心的而不是最舒心的人。

一本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

和小九聊天,她说,绝大部分女孩子经历的初恋,都狼狈不堪,无法优雅转身,书中的方茴更是一个极致。她用了小十年的光阴,还只是半转过身子。陈寻的名字,总是在不经意间跳入画面。而这厢,陈寻却是过尽千帆,被社会磨砺成标准中流砥柱的白领形象。她怀念的那个他是十年前的他,和他本人无关。书中还出现了其他人物形象,用以代表不同的初恋角色,暗恋的、大胆表白被拒的、模棱两可表白被模棱两可地拒绝的、一门心思坚持儿时你嫁我娶的诺言而对方却生死未卜的……也许每位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九说,《匆匆那年》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初恋是浪漫的,而把这段纠结的感情放到了80后身上,贴上了特定的标签,它又是现实的。“我写这本小说,并没有走王子公主的完美路线,而是把现实中真实的感觉和际遇展示出来,现实一般都是残酷或者有遗憾的。所以,小说中的初恋都没有能够踏上红地毯,各有各自的原因,各有各自的结局。

提到现实主义,小九无奈而又甜蜜地说,“很多读者充分发挥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根据小说中提供的线索,发动柯南式推理解密,把小说中的陈寻找出来了。但是我很想和亲爱的读者讲,错了错了,陈寻不是你们找的那个。你们的推理很缜密,但忽略了一点,就是推理的依据是一本小说。读者们还发动人肉搜索,把我的真名、我的母校甚至我高中班主任的名字、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全部挖掘出来了。这就更加增添了小说的现实色彩。”

九夜茴的方茴

说到现实色彩,就接近了网上爆多读者关注的焦点话题——《匆匆那年》是九夜茴的自传体小说吗?带着这个问

题,和小九八卦一番,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

由于《匆匆那年》的第一女主角方茴的名字和九夜茴的重复,大部分读者都认为九夜茴就是方茴,而方茴就是九夜茴。其实并非如此。为女主角取这样一个名字,只是喜欢这个“茴”字。不过接着,小九就给小编和读者设下一个迷套,她说,每个作家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出卖自己和朋友的过程。“方茴的经历,不可避免地部分地是自己的经历。”但据知情人透露以及小编观察,小九典型白羊座的性格和方茴执扭敏感自闭的性格完全不搭,倒是书中林嘉茉更像作者本人。对这种说法,小九未表示认同,进而揭密说,“我高中同学觉得我是方茴,而大学同学觉得我更应是沈晓棠,而现在的朋友觉得我肯定是林嘉茉。所以我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是,也就是说作者把不同年龄段的自己塑造成不同的文学形象,放在了同一个时空下,整本书的每个角落都有九夜茴的影子,但读者又抓不到真实的存在。这就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写而优之后

艺人有唱而优则演的说法,那小九是否会走上写而优则演的道路?听完问题,小九哈哈大笑,说:“不会。我做后期改编剧本、参与制片的工作,完全是因为那是我写的作品。对待我自己的作品,就像对待孩子一般,它的任何一次改变和成长,我都不愿意错过。所以不管是图书制作,还是后期影视改编工作,我都亲历亲为,从剧本的改编到演员的选择,从与制片方的沟通到真刀真枪地参与制片工作,这就是小九特有的图书、影视一条龙的工作模式。不过做完《匆匆那年》和《花开半夏》的后期工作之后,我就要回到学校,继续就读市场营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觉得既然作品畅销了,有知名度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当个专业作家。但我觉得现在作家专业与否,已经很难区别了。连人家海岩还在当着公司老总呢。作家一旦专业之后,接触面就变窄了,作品自然而然就偏想象类,不能贴近实际了。我读研究生,并不意味着放弃写作,更是希望能够学到更多,接触到更多,从而自觉地把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和反省付诸笔端和荧幕,回馈社会。”

确实如小九所言,作品能正视现实,抓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2008年力作《匆匆那年》如此,2009年开春大作《花开半夏》亦是。

“我的另一本小说《花开半夏》,更是紧密结合当下关注的焦点。这部小说改编自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则读者来信。它讲了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真实的故事。当时14岁的我,看后很受感触,把它改编成了一篇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同学中传阅。后来我把这个故事搬上了网络,改名《弟弟,再爱我一次》。去年我查阅了当下相当多的少年犯罪的案例,剖析他们犯罪背后的动机,发现绝大部分少年犯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背后有其原因和推动力,他们在那一瞬间在那个交叉路口,没能止步,往善的方向走。我把这部小说再次改写,着力展示在现实层面中,他们为什么没能止步。而后在东方出版社出版,改名《花开半夏》。现在我也正在把它改编成剧本,不久就要开拍成电影。”

“我认为我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是在青春年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还会继续关注80后的青春题材,我下一部小说的名字就叫《1980后》,预计今年9月在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次是关于80后青梅竹马的故事。”

这就是九夜茴。她的写作缘起,成名经历,现在的心境,和未来的打算。理性、清晰,不宏大,但实实在在。而这,其实才是80后心中的自己。就像书中陈寻所讲,“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他们的更是我们的!……我们有我们的优点,我们就是见得多学得快,就是眼界宽有创意,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他们,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社会精英,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事业!”

“其实,”九夜茴说,“十年转身,我们已经在奔三了。”

《匆匆那年》

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10家顶级网站联手推荐

已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改编为广播剧播出

电视剧、电影均已签约,作者亲自担纲编剧,即将开机拍摄

搜狐网2008年读本好书文学十佳

当当网2008年度十大好书

卓越亚马逊2008年中好书

作品简介:

本文以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80后的情感与生活历程。方茴过去的回忆让人仿佛再次回到了90年代末的北京,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叙述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讨警示,有建国五十年大庆、迎接新世纪的、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事件,有大学时代的颓废迷茫,有工作以后的艰难奋斗,有婚姻生活的现状等等,以独特的视角真实记录了80后的成长轨迹和他们富有时代感的印记。

《花开半夏》

东方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2009年开篇巨献

几十家文学网站过亿点击

新浪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好书十佳

作品简介:

本书根据九夜茴1999年亲闻的真实事件改编,通过宛若精美电影镜头的冷艳文笔,在荡气回肠的故事中,以悲伤的触觉诉说着关于消逝青春的往事。其中既有错综复杂的案件侦破,也有缠绵悱恻的姐弟恋情;既有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也有法律与社会的灰色地带;既有纯洁唯美的真挚情感,也有泯灭良知的遗憾背叛。在跌宕的人物命运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九夜茴挑战情法理的人性极限,刻画了一段颇具真实脚本、引发最深感动的故事。《花开半夏》因此被读者奉为“比无间道感人,比古惑仔唯美”的新残酷青春文学。

猜你喜欢

小九东方出版社半夏
古方常用之半夏,有哪些功效呢
The Images of“Scapegoat”in Young Goodman Brown
是真的不想理, 你说气不气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器量三层次
《再塑意识形态》(珍藏版)
回声
阿赋和他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