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变革视阈下职校“学校文化”的建构

2009-04-09黄庆勇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职校变革

黄庆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政府有关体制改革、产业调整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市场的变化,我们许多行业正在或者将要发生重大的变革。面对与职校有着血脉相连关系的行业、产业的变革,依托行业背景的职校应以高度的敏感注视变革的本身,在行业变革视阈下从全新的角度建构职校“学校文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是职校办学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职校“学校文化”的建设应与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沟通。只有顺应行业变革,职校“学校文化”才有活力,并实现“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文化”的最高目标。

本文以传媒行业为例,关注与探索行业变革视阈下的传媒职校“学校文化”建构。

一、行业变革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行业的变革有快有慢,被喻为朝阳产业的传媒行业,由于社会的需要、技术的进步、体制改革以及自身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规律等多方面原因,在最近几十年内的变革步伐越来越快。

建国以后,作为“党政喉舌”的广播电视机构,其管理是处于局、台合一的局面,既是政府机构,又是事业单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了一轮重大改革,广播电视局与广播电视台分离,省市两级相继成立了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名义上实施了企业化运作,但保持原有的事业单位性质。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一揽子”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并在时间上采取“倒逼”机制,在全省范围实行广电局、台分离。广播电视台与传输网络分离,明确要将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作为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最突出的,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业态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它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跨区域、跨媒体的多媒体整合将破除传统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体制与编制概念,带来实质性的传媒行业的内部体制改革。外包业务与栏目承包制普遍采用竞标机制;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车载电视的发展,使传媒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局面;广告公司、制作公司、动漫公司以及礼仪演出公司等企业将以合作的面孔或者以同台竞技的对象与广电集团一起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

内容的变化。不同于以往的“党政喉舌”,新的广电集团将会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更多地、更主动地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内容的多样化将会显著地凸显。

竞争的变化。一方面,台、网的分离,使省内外、境内外一百多个频道展开争夺收视率的搏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竞争将在企业化的平台上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集团内部频道与频道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竞争乃至节目年度改版谁上节目、谁下节目的竞争,上下左右、里里外外到处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更充满着人才的竞争与战略的较量。

二、行业变革下的行业文化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常,行业变革的过程中及变革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质或量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企业文化也会因外部环境或内部机制发生变化而产生变化。职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洞察其变,有预见性地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要求的变化及主要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的变化趋向,尽早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目标与学校文化定位。

随着广电集团企业化变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人才将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频道、频率功能细化,新增频道、频率越来越多,自办节目时长成倍增加,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减反增。此外,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一批广告公司、制作公司、动漫公司以及创意公司将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简单放大,而是质与量的同步提高。

变革后的广电传媒行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业务修养将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变革后的行业人才与企业文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加强:①敬业精神:要乐于奉献、甘于牺牲地捍卫媒体人的职业操守,自觉地对党和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百姓负责;②拼搏精神:无论新闻发生在何时、何地,无论天灾人祸是多么危险、环境是多么险恶,传媒人都有及时发回报道的义务,不仅要敢于拼搏,而且要善于持久地拼搏;③服务精神:团队内部,是一种层层服务的配合状态,对受众或顾客,要提供真诚的服务;④创新精神:创新,是受众的需要,是竞争中取胜的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要以创新的手法与形态去实现节目的创优。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媒职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笔者认为传媒职校应培养这样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个人素质,实用的业务架构”,能胜任传媒行业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行业变革带来的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面对产业与企业文化扩充了的新内涵,学校文化应及时跟进并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恰当的切入点,以适当的途径进行全新的梳理与建构,从而使之与企业的文化相融合,实现学校文化的完善和提升。

三、职校“学校文化”的建构思路

虽然行业变革对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变化,往往是对原有的增补或是侧重点的转移,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主要企业运作机制、工作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变化已将原有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或者生存的环境打破,代表性的企业文化势必要重新梳理、建构;另一方面,在行业变革的背景下,常常有一些企业抓住机遇,异军突起,从而跨入代表性的企业行列,这样的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同样存在着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作为“学校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三者融合的产物,学校文化的建构不能脱离行业变革而进行。依托于行业背景的职校“学校文化”要立足行业新形势、新变化进行“破与立”。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文化具有的延续性,我们所说的重新建构,不是格式化后的全新读入,而是构成文化元素的补充、序列的重组、剂量的增减以及酿造中途的人工调制。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学校之“水”,前导之“大鱼”,尾随之“小鱼”,汇总起来就是学校文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濡染观摩”既久,有“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之效。仍以传媒行业为例,笔者提出职校“学校文化”的具体建构思路,以抛砖引玉。

1职校“文化之水”如何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媒职校无论是在常态还是行业变革情况下,所要蓄的“学校文化之水”都应是那滚滚的社会大潮、源源不断的社会的鲜活之水。传媒行业的工作间,不是局限在某个写字楼或者车间,整个大千世界都是传媒行业的工作面,他们既要为政府服务,又要为百姓办事,面向大千世界各行各业、芸芸众生。传媒行业及学校的文化首先应是“杂家”的文化,不仅应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较广泛的社会接触面,而且应善于协调沟通,思想活跃,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年轻的心态,渴望新知识,对新鲜事物永葆好奇

心与探索心。

在行业变革、主要企业的文化尚未完全形成的形势下,传媒职校应具有更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改革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思路,采取半开放式管理,给师生创造与更多行业、更多层次人才接触、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广阔的天地里,去感悟敬业、体验拼搏、学会服务、懂得创新,博采众家之长,建构学校文化的平台,广汲天地之灵,滋润学校文化的土壤。

“走出国门”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在诸多行业,我国都处在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阶段,无论是在行业发展还是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参观考察可以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体会更深,方向感更强;通过参观形成比较,从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避免走弯路;职校应多尝试中外合作办学。既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更大的提升空间,又为学校管理者和专业教师更新了理念,开拓了思路,拓宽了视野,为更快更好地建构起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型学校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创造条件让师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是学校广蓄社会鲜活之水的必由之路。学校管理团队、教育教学团队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开阔胸襟,亲身感受行业、更新观念、刷新知识,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参观、见习、实训、实习及社会实践中熟悉行业、感悟专业、培训技能、体验职业,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中提高专业技能、历练做人做事、服务于社会。

“请进来”,不仅要面向行业、专业及相关领域,也要面向各行各业;请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可以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请包括广电行业在内的各个领域有特长的普通劳动者,由他们讲述自己那“老百姓的故事”,则更具有感染力,更可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从而打造职校特色讲坛,丰富学生见识。请进来的方式多种多样,现场报告会、讲座、学校电视台的演播室直播、远程网络互动或视频会议等形式,力求体现行业特色,营造行业文化氛围。

“流水不腐,兼收并蓄”,可以说是构建职校学校文化的总思路。只有引入外来之水,学校之水才不会污浊、枯竭;只有引入外来之水,学校之水才得以常换常新,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力。不必害怕学生受“污染”、被“感染”,学校的围墙不是“隔离罩”,蓄进来的社会之水,难免掺杂泥沙,但温室中的花草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学校和家长的引领下,早一点接受阳光、经受风雨,更有助于幼苗的茁壮成长。

2职业校“文化之水”如何引?

学校的正面教育、引导、制度与管理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最有效的手段。我们要积极发挥各级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使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要积极发挥制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手抓建立、健全,一手抓落实和完善。应将学校行业的特点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融于一体,职校的学校文化应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核心理念,可提炼为学校标语广为宣讲,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的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充分利用好学校媒体如校园电台、电视台、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加强宣传和引导,使其实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功效。

不同于普通企业的流水线操作工,传媒职校学生的定位为知识面广、专业技能强、适用于一线工作岗位的传媒工作者,因此传媒职校的学校文化应在物质层面建设上突出传媒行业特性,努力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及其标识。学校通过对环境进行整体的视觉设计,营造出浓郁的行业氛围;设计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形象标识,融人学校教育思想或人文理念;配以鲜明特色的校训。帮助学生更快确立职业角色定位,树立职业角色感与自豪感等;利用黑板报和墙面,宣传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可悬挂邹韬奋、范长江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画像,可张贴名校友工作照与名言警句,多途径地形成浓郁的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及行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专业求知热情,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发展目标。

传媒职校的校园艺术节,已超越一般学校的活跃气氛、陶冶情操的意义,它应该是学生提高艺术修养、锻炼专业技能的综合平台:传媒职校的电台、电视台不仅是学校的宣传阵地、文化熏陶的舞台、自我展示的平台,更多则体现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举办师生专业技能比赛和展示等,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氛围。

成立各种专业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社团),鼓励专业教师挂帅指导,积极提供各种条件,发挥专业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社团)、专业工作室以及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的作用,通过名师带学生参与行业、企业一线合作。从而开辟职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何为“大鱼”以及如何引导?

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事关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既是全员的,也是全方位的。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的载体,人是核心因素,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承者。作为带队的“大鱼”,必须保证自身获得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对小鱼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文化的属性决定积极的教师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传统行政命令推动可以促成的,必须找到适当的途径、有效的载体,假以时日,由淡而浓,逐渐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行为中。有了积极的教师行为文化,才能形成积极的学生行为文化。大鱼前导,小鱼紧随。

学校和各部门领导是“前导”行列中的领头人。是学校文化中领头的“大鱼”,应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表率。他们不仅应通晓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且应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的。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教科书,不仅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而且要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信服,积极地发挥大鱼的“前导”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已成长为“名嘴”、“名记”等校友的返母校讲座、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发挥名校友的大鱼“前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类优秀学生或特长生评选,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介绍在校内外获得荣誉和奖项的学生,让在校生中的优秀“大鱼”展现他们多姿多彩的风貌,彰显和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职校“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行业变革背景而存在,“学校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为其形式与包装,是短期的,可见成效的,但也是表象的,易被淘汰的。唯有精神层面的建设达到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相融互通,职校“学校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学校)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职校变革
卷首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