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新体系的认识与实践
2009-04-09徐健
徐 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六大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全力追求的价值: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有“第一等”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职业教育内隐的教育功能和外显的社会功能与普通教育是一致的,即承载着满足个性需求的重任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所以,本研究从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如何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服务”的角度,就职业学校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一些具体的实践尝试。
一、构建语文课程新体系的目的
伴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决策权力的扩大和责任的加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彰显。如何在保证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使课程多样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深入研究并创设出各具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苏为例,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总体说来,语文课程的“语文”个性特征较强,如不是教材封面上标注“中等职业学校规划使用教材”的字样。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在语文课程的“语文性”中增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使之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员,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是直接体现与专业课程之间“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关系已经成为语文课程开发的方向。
二、构建语文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1,构建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是体现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促进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教育。因此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兴趣与体验,把握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并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课程开发过程中,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差异较明显。从学业成绩来看,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学习能力上有较为明显障碍的学困生。对这些学生旨在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因心理素质特别是思想认识和意志品格上的障碍导致的问题生,对这些学生要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引导,以培养其扎实的文化基础。也要为其将来的就业拓展空间:三是学业和认识水平都不高的双差生。显然,对学习内驱力极其匮乏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要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其专业定向和学习兴趣相贴近。将学习内容层次化为一个个“跨度小一点、难度低一点”的学习目标,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而且会在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喜悦中得以维持,并最终促成总目标的实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从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出发,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是新构建的语文课程为学生喜爱及接受的基础和前提。
2,构建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是体现职业学校专业定向的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就是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推进速度和传输量,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化。总的说来,当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与学生职业定向的专业课程“游离”,甚至与专业学习内容“分离”,从而使学生觉得文化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甚至有学生产生文化课程学习不重要的认识误区,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行为上采取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放弃表现。怎样使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样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并形成与专业课程在学生专业定向过程的一致性,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重新构建时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重新构建的过程中,新构建的语文课程的选文就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的专业、承载与专业学习相关信息的美文佳作。以及与专业实践活动相关的应用文作为课程内容。
3,构建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是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需要
就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职业教育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课程基础的核心,把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不必为学科知识的不足担心,而要对行动知识基础的实现充满信心。因此,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程。也应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知行合一”的特点。就语文课程的构建而言,既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认识;还要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并存的特点,将语文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应用文体的写作(书面表达)、学生的社会交际(口头表达)以及对社会信息的收集整理(阅读和倾听)等,与学生未来的择业行为、就业行为的获得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文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三、构建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实践
1,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结构
(1)课程构成: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两册构成,每册12个单元。第一册是美文精选,侧重阅读与欣赏。选文要求:承载与专业信息相关的文章。第二册是应用文示例,侧重听说与应用。选文要求: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应用文和体现交际能力的言语训练。
(2)学时安排:每册书教学一学年,每学期教学六个单元。每单元教学两篇,其中与学生所学专业一致的课文必选,另外一篇文章选学。
2,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编写体例
(1)第一册的编写体例:以各专业的发展历程为贯穿全册书的主线,根据各专业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起源、制作、审美及未来趋势,精选与之相关的美文。每个单元的文选单元,则以同类型的文体特征作为外在相融的表征,同时结合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内在的必然联系。每个单元的文选共9篇,主要是根据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9大类专业确定篇数,再按照一、二、三产的产业类别编排顺序,其顺序如下:农业专业、机电(含机械)专业、电子(含电工)专业、微机(含电子商务)专业、财会(营销)专业、烹饪专业、旅游专业、服装艺术专业、建筑专业。如下图所示:
以专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2)第二册的编写体例:以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从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的角度,选择贴近学生专业以及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需的常见应用文,在示例教学中同时穿插与职业学校学生听说能力相关的,如口语交际、面试技巧、礼仪等训练模块。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3,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编写原则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重点,按照汉语肓文字的特点组织学习,遵照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组织教学,满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的痕
迹珍藏在民族语言里”。汉语言文字承载着汉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质,因此引导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字,从中体味汉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书法艺术)、内容之美(文学艺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感受母语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2)职业性和语文性的结合。就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程,语文课程理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行动导向”的特点。以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为主线,选择与某个专业职业活动关键环节相关的例文构成文选单元,从而使语文课程的编写也具有行动导向的职业特征。
(3)强制性和选择性的结合。新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每单元中的课文。要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设置的9大类专业选择相关的文章组成。其中与学生所学专业一致的课文为必修课文。另8篇供学生选读,在选读的基础上再确定一篇教学。确定的方法如下:
方法一:从学生需要的角度由学生自己选。课前学生阅读后,除与本专业相一致的这篇文章必学外,学生从另外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方法二:从减轻教师工作负荷的角度由教师帮助选。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学两个不同专业的语文,那么,与这两个专业相关的一篇文章就是这两个专业学生共同所学的文章。
比较发现,方法一虽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如果所教学专业的不同,有可能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方法二做到了适度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缺点是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也可以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四、思考
1,课程目标上,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时,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新颖性,还要注重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文化课程的开发更应承担起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特别是职业认识提升的责任。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专业课程的开发既要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活知识和基本技能。文化课程的开发要渗透“专业性”,充分体现“职业性”。
3,课程开发的评价上,要让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审议,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以情感的正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4,课程开发的主体上,职业学校教师还缺乏开发课程的经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建立的职业教育哲学基础未能充分形成。我们在语文课程开发时,采取专业教师和语文课教师一同协商的办法,即先由专业教师和语文教师研讨后确定选文的方向并协同选文,再由语文教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
5,课程开发的走向上,要拓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来源,不断丰富职业教育课程的形态,甚至可以分享和利用全球性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