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年美国“大萧条”

2009-04-09董登新

中国中小企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股灾

董登新

今天的金融海啸与80年前的大萧条没有可比性。

自本轮金融海啸爆发以来,随着预期不断趋于悲观,人们开始质疑此次金融海啸是否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至少有三大因素是不可比的。80年前,美国没有基本的金融立法(如证券法、银行法);美国人没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美国总统主张不作为、不干预(自由放任政策)。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而糟糕的根本原因。

1820年,美国有9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1860年已有近20%的人口是城市居民。1810年美国还没有一个人口过10万人的城市,到南北战争前,已有8个城市拥有10万以上的居民,其中,纽约城已发展为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尽管如此,美国当时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产业革命,由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过渡。1880~1920年间,是美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二产业快速转换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很快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大战期间,美国的生产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过程、垄断组织实力增强的过程加快,垄断组织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使它占据了世界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1920年,美国钢铁产量近8000万吨,占世界黑色金属总产量的60%以上。其中,美国钢产量比英国多三倍半,比法国多13倍。1916~1920年期间,美国石油开采量占世界开采量的66.8%。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户。战争结束时,它已从负债累累一跃而成为各国的债主,从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19世纪末以前,美国在世界上处于很不显眼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却举足轻重。1920年,美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也是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的重大转折时期。

1923~1929年,是共和党人柯立芝执政时期,其间正值美国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学者称之为“柯立芝繁荣”。在大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战后没有出现经济崩溃,也没有发生生产下降和通货膨胀现象,而是较早地摆脱了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并于1922年底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923~1929年6年间,美国钢的熔铸量超过英、法、德三国钢产量的总和;汽车产量达到531.5万辆,增长了36%;机器制造业增长了53%,加工制造业增长了14%;化学、航空、无线电和人造纤维等工业产量也比1923年增加了一倍;对外贸易额达52.41亿美元,超过英国占据世界第一位;1929年,美国资本输出比战前增加了3倍多,在1919~1929年间,美国对外贷款总额超过了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贷款的总和。生产与资本集中过程加速,稳定时期,许多大银行实行了合并。到了工业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的1929年,农产品产值较1923年下降了4%,农产品价格也远落后于工业品价格;在工业内部,许多部门如煤矿、纺织、缝纫等传统工业在整个“繁荣”时期几乎都处于萧条状态。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战争订单”刺激;二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大行其道。在这样一种“非理性”繁荣与荣耀下,美国人却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自信、更乐观,也更反叛。与此同时,美国股市投机盛行更给人们一种繁荣的假象。当“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走到尽头时,紧急刹车也已经难以力挽狂澜,1929年10月,美国股灾的突然爆发,直接引发了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大萧条”。

美国股灾爆发不到三个月,股市总市值便蒸发了40%,26亿美元的财产化为乌有,美国许多大企业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1/3,有的跌幅甚至高达3/4。美国经济由此进入大萧条,全美失业率超过25%,两百万成年人在街头四处流浪、无所事事;银行和企业大批破产,9000家银行倒闭;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50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550亿美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从1929年的500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300亿美元。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它前后持续时间长达5年之久。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所以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过程如此惨烈,后果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造成的。

一、没有法制、没有规矩,银行成为美国股灾的助推者和受害者

1933年前,美国并不存在所谓“投资银行”,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管,当时的商业银行无所不能,除经营存贷款外,同时经营代客买卖证券或是自营证券业务,银行家与经纪人几乎无法区分。当时,美国金融业还没有开始严格立法,它既无《证券法》,也无《银行法》,这是导致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股市操纵及投机活动猖獗的根本原因。

1927~1929年,美国股市的交易额在短短的两年时间翻了一番,10%的保证金交易让人们痴迷、疯狂,股市上既有百万富翁,也有收入低微的穷人,他们每天兴奋地涌入拥挤的证券交易室,两眼紧盯股票行情报表上魔幻般变化的“财富数字”,所有人都希望一夜暴富。受到当时股市狂热氛围的感染,几乎所有炒股人都认为“股市只会涨,不会跌”,甚至就在大股灾即将爆发前的一个星期,仍有华尔街金融家发表了题为《人人都应该有钱》的文章,他告诉读者:只要你每周向股市投入15美元,相当于一年投资780美元,10年后你的股票就会增值为8万美元,而当时美国工人的平均年工资却只有1300美元。

1929年美国大股灾引爆的全球性大萧条,银行既是助推者,更是受害者。1930~1933年之间美国共有9000多家银行倒闭,使得许多银行储户的存款化为乌有。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美国国会开始对股灾原因展开了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混淆是股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听证还披露,在一些银行的证券活动中,存在大量违背公众利益的冲突与欺诈现象。人们谴责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活动导致了许多银行的倒闭,呼吁必须尽快立法,以严格隔离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为此,1933年的美国银行立法正式拉开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历史序幕。

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迟迟不能建立,加剧了社会动荡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驱动城市化进程。1890年,美国只有2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然而,到了1930年,美国人口城市化比重已高达56%。随着农民工大量入城,传统“大家庭”逐渐被分解为更多的“小家庭”。在农场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城市劳动力失业风险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在20世纪的前30年里,美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岁,结果导致美国老年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老年人口的养老风险进一步加大。1935年,美国老年人口已达到780万人。

然而,直到1935年,美国人既无养老保险,也无医疗保险,更无失业保险。在美国人得意洋洋的20世纪20年代,人们甚至一度将“永远向上攀升”的股市误认为这就是美国人的“经济保障”。这足以见证美国股市当时的投机与疯狂。一旦股市崩溃,经济危机引发大萧条,城市失业人口大增,则无社会保障的美国城市人口就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失业者,他们的生活状况甚至比农村人口还糟糕。因为农场有田可种,可以自保。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镇定器”,它可以减少社会动荡和恐慌。直到1935年,美国才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过,今天的美国人已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保障福利,“三条腿的板凳”足以让美国人在遭遇今天的金融海啸时无衣食和养老之忧。

三、胡佛总统不作为、不干预政策主张严重贻误战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直由共和党执政,他们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在“繁荣”和稳定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我们国家的事情就是做生意”的口号。也就是说,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就是股市上的道德标准”,“有钱人就是皇帝”。

1913年,美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简称“美联储”)正式创立。然而,在大萧条期间的银行恐慌事件中,美联储完全束手无策,并没有发挥预定的作为来阻止银行恐慌发生的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美联储官员没有理解银行倒闭对货币供给和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

在大萧条爆发前,不仅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们没有察觉到任何潜在危机的严重性,甚至就在1929年10月的股崩发生后不久,官方仍然十分乐观。1930年元旦,美国财政部长还以淡然处之的态度表明:“我看不到任何可以导致悲观情绪的迹象。”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还武断地宣布:“对于美国经济的未来或美国企业缺乏信心,都是愚蠢的行为。”

胡佛的执政期为1929~1933年,正好是美国日子最难过的时期。然而,他却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他紧紧追随“自由市场经济”,主张政府不作为、不干预,并相信自愿救济策略可以渡过难关。直到1930年6月,他居然说“经济大萧条已经过去了”,哪知这只是大萧条的开始。胡佛的判断失误与不作为,严重贻误战机,致使大萧条带领美国人步入深渊。直到1933年3月,胡佛下台,罗斯福总统上台,政府才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干预行动。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在美国和世界流行,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国家或政府对于经济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股灾
由有效市场假说浅析2015年股灾及我国市场现状
股灾一周年重要数据
探析熔断机制在中国股票市场失败的原因
股价创股灾以来新低的股票
股灾爆发近一周年 人均亏损46.65万元
2015年“股灾”前后上证指数非对称性研究
股指期货市场亟待恢复常态化
关于股灾中政府干预的研究综述
股灾带给我们的六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