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读《大学》
2009-04-08王庆
王 庆
《大学》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章,经过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学》同《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书”,是元代以后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读书,是读书人的“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通过《大学》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学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读《大学》并非为了跟潮一度流行的“国学热”,而是另有原因。
2008年,我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如何才能不负“导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呢?想来想去,我觉得除了督促我所指导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大学”思想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措施便是和学生一起读《大学》!我的一个很朴素的思想就是,即使我们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可能重复古人的为学轨迹,但读一读《大学》会使我们有机会认真地思考“大学之道”这一问题。
大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即“大学之道”是什么,这不仅仅是教育学专家所要研究的,更是每一个接受大学教育和从事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都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此外,现在的大学教育中还有一个关键词——“科研”,甚至,在高等学校若没有“科研”,似乎就没有了大学教育。
大学教师自不必说,评不评教授要看“科研”,有的简单到看你有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除了大学教师之外,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也逐渐向“科研”靠拢。有的大学生根本做不到一定的基本阅读,但整日忙着申报国家课题,如果申报不成功,便戚戚不悦。有些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科研”成果累累。许多学生都有一些功利的想法:努力在大学期间写一两篇论文,这在保研、考研、找工作、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大有益处。在各种竞争压力下,学生们考虑得多么长远!
我并非主张大学生不应该做科研,高校教师不必做科研,我想强调的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做科研,大学教育中还有比做科研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走上修学进德的道路。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走上修学进德之路的最终目标相比,做科研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只是一种副产品。如果把手段当成目标,那么大学教育就迷失了方向;如果把副产品当做了最终的果实,那就本末倒置了;如果“科研”成了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也就很容易产生许多“变了味儿的科研”: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基金和奖项的评审充斥了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结党营私等,这些都同“大学之道”背道而驰。《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们要“知本末”。
大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想用《大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录在今天可能有多种解读,但无论怎么说,其中有一些内容是必须肯定的:大学并不仅仅是在几个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几本大学教科书那样简单的事情,大学有一种“道”在其中。这“道”跟一个人的“德”“善”等美德是不可分离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话很深刻,它指出人与狗的区别就是人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这也更使我们发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能够更加和谐地生活,培养受教育者平衡、和谐、发展的人格。在一个人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中,如果不以真、善、美和人格的提升为目的,而只片面地追求专业的极端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或许会造成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谓“大师”?现在似乎是“大师”丛生的时代,“大师”的称谓满天飞,时时见诸报端,这是把“大师”称谓用滥的结果。梅贻琦先生所谓的“大师”,据我的理解,是德的典范,是善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也不顾厚颜,效颦于梅先生,试将“大学”做一解说:“大学者,做大学问之地也。”何谓“大学问”?见仁见智,言人人殊。我所认为的大学问,首先是道德层面的,要在“德”和“善”两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超凡入圣,这才不枉受一场大学教育;大学问也应该有形而下的层面,这就是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一流题目,不做二手文章,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通达无碍,纵横得度,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得到身心的极大愉悦。而现在有些高校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核、评比,出产文章的速度和数量十分惊人,而他们对自己的文章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这样做出来的学问既不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知识,也完全没有了自己的身心愉悦感,何谈大学问?更有甚者,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行,便购买文章,或者剽窃文章,这都有违基本的学术规范,根本谈不上学问。
现在的大学教育扩张得很厉害,用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平民教育。这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沾溉,同时又提高了民族的素质;不利的一方面就是,教育对象增多了,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心力必然会减少,更何况高校教师一般都会被科研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哪有工夫在学生身上多费心力。虽然我们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之尧舜”,但事实是,“尧舜”在人口中总有一定的比例,天道无偏,不会因为大学扩招就会有更大比例的“尧舜”产生。我们可以设想,若每个人都成为了“尧舜”,那么“尧舜”也就泯然众人矣,那将是一种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同时代的幻影吧?如前所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尧舜”,但我们还应该要求大家朝着“尧舜”的路子走,最终能成为“尧舜”的人可能跟以前精英教育时代“尧舜”的比例差不多。
大学教育扩张的现实使高校教师无暇考虑大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所以,大学中出现了种种奇怪现象。大学生茫然无目的,抄袭,作弊,自杀;大学生还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让老师“下课”,这是不正当的师生关系在作怪。大学中的种种奇怪现象的增多同现在我们忽视大学教育的真谛有极大的关系。“大学之道”不可轻视;不惟不可轻视,而且应该放在大学教育的首要地位。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读《大学》的决心。希望《大学》的阅读能有助于思考“大学之道”,希望“大学之道”能成为每一个接受和从事大学教育的人的内在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