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9-04-08宋雁慧

中国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澜沧固原市入学率

宋雁慧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随后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07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此进行了强调。各省、区、市也通过《<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教育法规、政策等为义务教育的落实提供了配套的法律规定。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尤为重视,尊重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民族教育的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教育教学制度保障等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1]我们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澜沧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调研的结果也显示,基本都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任务的要求。

据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云南省有112个县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本课题组所调研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06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81%,辍学率为0.8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1.52%,辍学率为2.48%;“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基本实现了“普九”的目标。现在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在云南的第二个调研点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边疆贫困县,总人口47.2万人。澜沧县在2000年实现了“普六”的目标,至2005年底有勐朗、文东、惠民、发展河、富东、雪林、东回7个乡(镇)实现了基本“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36.4%,小学入学率为98.9%;初中净入学率42.9%,毛入学率59.4%。对澜沧县来说,“普九”除了要巩固已有成果,还需要加强初中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介绍,自治区2006年底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9.27%,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9.6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80.45%,均在西部省区位居第三。本课题组所调研的固原市原州区,2006—2007年度全区有小学适龄人口500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其中女童为99.7%,回族为99.5%,回族女童为99.4%;初中适龄人口290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2%,其中女童为97.7%,回族为95.9%,回族女童95.2%;17周岁人口完成率为87.3%;残疾儿童入学率71.6%。[2]“普九”的难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辍学率控制在了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其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1%,初中辍学率为2.4%。

一、“普九”中的辍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论是西南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澜沧县,还是西北的宁夏固原市,“普九”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这些主体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应该说,这些年来,“普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问题仍然不少,在调研中很多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反映,“普九”的数字不完全可靠,教育质量不高,为“普九”欠债很多等,这些问题也多是全国“普九”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辍学问题,特别是初中辍学,已经成为“普九”的瓶颈。在调研地区,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入学率、巩固率都非常高。但初中却出现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特别是在国家级贫困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学生厌学、学生及其家长受教育意识淡薄、办学制度和当地民族风俗等。

1.经济原因:因贫辍学和因富辍学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辍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特别是在“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实施之前。随着“两免一补”(宁夏部分区域实施的是“三免一补”,即在“两免一补”基础上再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推进,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除政府资助外,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资助学也使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重回学校,如澜沧县某民族小学就有“杨秀鹤班”和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女童班”,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金利来集团等也分别对澜沧县的中小学予以资助。但是有些资助只是针对小学生,接受资助的学生到了初中就面临辍学的困境了。如民族小学的“女童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校校长表示:“现在正努力为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如果失去资助,这些学生中将至少有一半上不了初中。”

与此同时,此次调研还发现了辍学的另一个现象——“因富辍学”,尤其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表现明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老百姓家里一般都有橡胶园,经济条件较好,通常不至于供不起孩子上学。但是,最近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出现了“读书不如在家里管理橡胶园;一个寨子里孩子上学的家庭比孩子在家里干活的家庭要穷”的现象,因此有些学生“因为家里胶树太多,割不完,所以就不上学了”。另外,在高等教育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今天,在老百姓看来“不包分配,读大专、大学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如一位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的门槛低了,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大学不再是跳出农门的途径了。社会风气也不好,找工作主要是走后门,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这样,他们就觉得读再多书也没用。”

2.学生厌学情绪

除了经济因素外,学生厌学情绪也是他们放弃学业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初中学生。两个调研组都发现,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少、学校课程内容无法学以致用等,都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

宁夏调研组在访谈中发现,固原市初中毕业生升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0%~36%之间,考入大学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云南调研点,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能考上高中的少,考上大学的更少了,而上了大学就业也比较困难——这一种能够预期的黯淡结果让很多初中的学生失去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课程无法学以致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在云南,傣族有句俗语说,(初中毕业生)“干活不如老子,持家不如嫂子”。课程内容与农村的生活脱节的问题严重。当地学校也曾努力过,试着在初中第三年开设如摩托修理等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因此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无法完成,因而试验了两年后放弃。

厌学情绪还来自外界的诱惑。学生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社交圈子,比如骑摩托、上网吧、打游戏等对他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对课外事物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愿意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的严格、单调与校外世界的精彩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离开学校。

3.家长与学生的受教育意识淡薄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有老师反映:“我们这儿的小孩特别厌学,主要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文化,引导得不够。我们这儿有些寨子甚至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贫困地区一些家长甚至学生更看重眼前的现实经济利益,希望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猜你喜欢

澜沧固原市入学率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登东达山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全世界都在扩招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评委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