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说明

2009-04-08张卫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间隔植树意图

张卫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的“数学广角”。

教材处理:

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形:两端都要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本课只教学第一种情形,其变式训练求路长也没有出现。

意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体验植树问题模型的建构过程。其实,在第一课时充实地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模型,后续知识的教学就驾轻就熟了。

教学目标:

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⒉通过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渗透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手里面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五指张开。

师:在张开的五指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空隙或叉)

师: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或“叉”叫做“间隔”(板书)。

师:数一数一只手中有几个间隔(4个)?这个4,数学上称做“间隔数”(板书)。

2.例举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两个铃声之间…)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可真多!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亲切而又简洁。通过观察双手和例举生活中大量含有“间隔”的实例,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间隔”与“间隔数”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建模提供了生活原型。

二、 构建模型

⒈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⑴解读信息,尝试解答。

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马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解读“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边”)

师: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用算式说话)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

方法二:1000÷5=200200+1=201

设计意图:只有真正理解了植树问题的这些专有术语,才能为后面的建模扫清障碍。学生的两种解答方法为下一步的化归做好铺垫。

⑵示范植树,化难为易。

师:现在出现了二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需要验证。咱们可以模拟实际种一种。我们用泡沫代替小路,用牙签代替小树,因为“两端要栽”,先在一端栽上1棵,隔5米栽1棵,隔5米再栽1棵,隔5米栽1棵……(栽第5棵的时候,师做晕的动作)

师:我们现在栽了多少米(20米)?这么久才种20米,一共要种1000米。如果这样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

师:对呀,老师的手都栽酸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它们的规律,然后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大家想用这种方法试试吗?

师:我们把1000米改为20米。一齐读题: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设计意图:示范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每个间隔是相等的;其二是为学生下一步的模拟栽树提供范例;其三是让学生体会到化归的必要性。

⑶初次植树,感受规律。

师:四人一组模拟栽一栽,算一算。

师:说一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5棵)

师:想一想,20米里面有几个5米?(4个)

师:这个4表示什么?(间隔数)

师:通过栽树,你发现了什么?(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模拟栽树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建模做准备。

⒉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⑴画图植树,体验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植树,同样全长20米,我们还可以每隔几米栽1棵?(板书:2米、4米、10米、20米)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种一种?(画线段图)

师:每组选取其中一种方案进行画图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研究,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研究成果?(学生汇报,教师把汇报的数据集中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把研究成果汇总在一起,为下一步学生的发现提供充分的信息。

⑵开放植树,感悟规律。

师:除了路长是20米,还可以是几米,怎么种?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植树,路的全长与间隔距离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过每组只能确定一种方案去植树。(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有意识指导学生扩大全长及间距)

师:谁来汇报一下植树成果?(学生汇报,把成果继续汇总到统计表上)

设计意图:开放路长和间隔距离,增强学生学生的主动性;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大数据,使建模素材更有可信度,同时为解决开始的问题做准备。

⑶观察反思,提炼规律。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板书结论)

师:这个“1”表示什么?

师:结合线段图用红粉笔一棵树一个间隔的演示。(学生纷纷说出:“1”既可表示开头的这棵树,也可以表示末尾的那棵树)

⒊完成问题,明确算法

师:你们现在能解决前面这个问题了吗?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都能知道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

师: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栽”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三、 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很快找出了植树问题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还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⒈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行有多少人?(学生解答后反馈)

⒉永安溪大桥全长480米,在桥的两边从头到尾每隔6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有),共有多少盏路灯?(学生练习后,抓住“两边”进行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掌握了模型,解决起来又非常简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四、 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同学们在回家的路上数一数学校到家里共有几棵树(几根电线杆、几盏路灯),几个间隔?(把看到的信息写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布置这个任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验证课堂中建构的模型,第二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寻找活生生的学习素材。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间隔植树意图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不打自招
间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植树
上楼梯的学问
春天到了,植树去!
不打自招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