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2009-04-08方正
方 正
一、个案确立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特别是伴随高考的临近,沉重的学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因素。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学校的升学任务过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过低等诸如此类原因让学生一直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挣扎,在理想与失落之间徘徊。尤其是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重点高中,却在各个方面又不能够像从前一样优秀时,一遇到某种诱因,他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从而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应在心理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多与孩子沟通,才能促使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例个案对象的外在表现为学业不良,有行为问题,受情绪困扰,与老师和父母关系紧张,因此确立了本心理干预方案。
二、来访者资料收集
1.基本资料
1-1 来访者姓名:高某
1-2 来访者性别:男
1-3 年龄:18岁
1-4 个案来源:身为案者的班主任,通过观察积累,积极组织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干预方案。
2.背景资料
2-1 家庭背景
案主的父母均在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业绩突出,父亲不善言辞,母亲社会交往能力强,父母因工作过于繁忙,对孩子生活照顾不够,相对而言沟通也很少,但对孩子的期望却很高。另外,孩子本应就读二流学校,但家长出于一种虚荣心的驱使,在没有经过案主同意的情况下,母亲私自将其转入了一流学校。
2-2 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是一所著名的省首批示范高级中学,每年都能向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大批的优秀学生,一本、二本的升学率更是在本市位居榜首。学校极高的升学率使一些教师忽略了对这类孩子的心理辅导,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也让同学之间缺少关爱。案主在出现心理反应时,没有引起周围的人足够重视并及时给予干预,致使案主不仅因彻底失去学习的乐趣导致成绩下降,而且最终险些因丧失生活的热情而出现过激行为。
2-3 案主本人的情况
案主在学习上曾经刻苦用功,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初中时期成绩较好,生活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其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平时少言寡语,注意力、理解力、特别是表达沟通能力不足,加上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脾气也越发显得暴躁,外界事物难以激发他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除了在篮球场上,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三、分析与诊断
1.繁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初、高中的衔接不畅。进入高中以后,各个科目的内容增加至初中课程的6倍以上,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和初中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迅速地改变初中简单机械的重复式学习,尽可能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案主因为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从高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又不能客观、理智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导致逐渐产生学习焦虑,感到压力很大。
2.强烈的自卑心理,助长了可怕的虚荣心。案主因为成绩较差,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各科平均分,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借口生病不参加,而平时的单元考试又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3.家长的攀比心理,打击了难得的自信。家长不能接受案主的学业事实,不仅没有积极帮助案主及时地查找原因,相反却总是抱怨案主不用功,类似“不争气”“没出息”这样的话在案主的身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心理干预方案
1.干预人群:案主本人、案主父母、个别老师、同学等。
2.干预思想:在尊重的前提下进入案主的世界,在体验案主的心理感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帮助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加强他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辅导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案主本人:焦虑、忧郁、自卑等。
干预:通过值日、运动会、升旗仪式、班会等多种活动,充分创造案主与班级同学接触的机会。在活动中力争淡化案主对学习认知的理解,强化案主对生活过程的体验,进而培养案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消除对“考试”这个概念的恐惧心理,从而让案主认识到学习和娱乐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阳光与阴雨一般将陪伴我们一生。
2-2案主父母:焦躁、挑剔、抱怨等。
干预: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疏导案主父母要用一颗平常心理智、客观地激励自己的孩子,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并根据孩子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尤其要下大力气使他们警醒——不要再去看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要重视孩子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2-3老师与同学:漠视、无奈、放弃等。
干预:在尊重案主的前提下,通过座谈、个别谈心等途径帮助案主建立起良好的支持系统,让老师和同学坚持在生活里给予案主真诚帮助,在思想上给予案主热情关怀,在学习中给予案主积极鼓励,让案主在“爱”的集体中感受集体的“爱”。
五、辅导个案过程
第一次走进班级,他用让人难以觉察到的斜视向我投来一份好奇心的目光,目光接触的一刹那,他立刻低下了头,此后再没有抬起过,让我立即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从那以后在不动声色之余,我开始筹划如何走进他的世界。经过侧面了解,全班同学中他只和生活委员接触较多。我抓住这个机会,让生活委员将其安排为8个值日组长之一,目的是要通过每个月3天安排值日工作的机会,让他与同学们能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虽然他工作很认真,但是由于他不善沟通,很难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最终大部分值日的工作都是由他本人来完成的。为了将其由幕后推到台前,一个月后,我把本该是由生活委员总结的班级卫生情况,调整为由各组组长进行。然后,我又特意安排班长和生活委员事先帮他准备好。虽然他极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怯生生地站在了讲台上。当他磕磕绊绊地把本来是自己干的活说成是组员做的时候,组员们惭愧的目光中,不仅流露出一份歉意,更流淌着一份感动。经过上述行之有效的工作,渐渐地与他主动交流的人多了起来,我也更有信心期待着他阳光般的笑脸在同学们面前绽放。
随着高三全面复习的展开,他在学习上所表现的焦虑越来越重,从课堂上睡觉到单元测试卷不交,从与科任老师顶撞到随意不参加大型模拟考试。这种种表现不仅仅是源于知识的欠缺,更是体现在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对他的培养目标重点及时转向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帮助案主树立长远的发展观。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任务相比,更关注于学生身体与心理、学习与做人、分数与能力的同步培养。干预中,我一方面向案主点明学习是“马拉松”比赛式的艰巨而又辛苦的过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我还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案主进行意志、毅力的教育,进而帮助他在学习上树立起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此外,我还特别将“责任理想”的教育渗透到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中,引导案主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更高远的志向。
第二,协助家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案主一直在过高的期望中成长,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应该性自我导向”的倾向。由此我建议案主的父母要放弃用命令式、独断式的语气来传递对孩子的要求,避免用批评指责和处罚性的方式对待孩子,取而代之要以支持性、建设性的姿态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以帮助孩子形成强健的“理想性自我导向”,真正让案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说服老师形成不同的评价观。为了让案主有成功的体验,重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我要求科任老师针对他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求老师真正转变自己的学生观,把案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对待,通过降低难度、多次重复、寻找疏漏、及时反馈等环节,悉心关注案主的学习心理变化,合理创设出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并使案主最终获得稳定积极的心理体验。
六、结果与思考
1.结果
案主本人:明白了高中仅仅是人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但绝不是全部。
家庭反映:案主的笑容多了,主动要求家长请家庭教师,一直坚持补习到高考前夕。特别是全程参加了高考(高中三年唯一一次参加的全部科目的考试),虽然只考入了三本学校,但却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专业。
师生反映:尽管案主的言语依然不多,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上课不再走神,人也变得自信、乐观了。
2.反思与体会
(1)对于一个刚刚结束中考紧张的学习状态的高一新生来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提供更多的关注,家庭给予更大的体谅,社会给他们以更多的支持。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顺利完成高中三年学业的同时,生理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成长。
(2)不同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教育者应根据其特殊的环境予以特殊的引导,让其在充满阳光雨露的健康氛围中茁壮成长。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第(普)296-10项,立项号07171。)
参考文献:
[1]《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安秋玲 李召存 《当代教育科学》 2005 年第 13 期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李义本 吴昕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