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人的期待

2009-04-08

知识窗·教师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考试孩子教育

褚 兢

中国的教育,是改革以来最为国人所关注的领域,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民族乃至国家的未来。可近些年来,中国的孩子却一直是肩上压力最大、心中压抑感最强的一群。而中国家长的心情、整个社会的神经,也一直被这个问题牢牢绑架,被这类话题紧紧牵扯,始终无法轻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方面,可以举出一系列的数据来加以说明。比如文盲率从人口的80%降至10%以下,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即使是农民当中,初中毕业生也比比皆是;大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精英教育跨入大众教育时代,博士生招生量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但是,数据只能说明量的问题,却无法证明质的问题,中国教育最为人所诟病的,恰恰在其最终的成果,也即教育质量。任继愈、钱学森等老一辈学者和科学家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中国的教育始终未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坊间一直议论:这么些年来,理工科方面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或华裔计有八人,当中没有一人是在大陆本土接受教育的;国内文科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全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在学界开宗立派或崭露头角者;而近几十年成长起来的学者能以大师资格享誉国际者庶几为零!国内权威部门也承认: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速度远远不相匹配……

与教育重量不重质的毛病“相映成趣”的一个弊端是,中国的教育是“形式大于内容”。何谓“形式大于内容”?就是教育方法上形式主义盛行,而教育目的却被忽略、被遮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的就是,培养有道德情操、有审美情趣、有自由意志、有高尚人格、有生存技能、有健康体魄的大写的“人”,而我们的教育则呈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现实性,把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当作教育的全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教育对象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因此,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考试至上的教学理念,成为不少学校多少年来无可更易的“镇山之宝”!

当然,有关部门是不会承认的,他们会把唱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之类的口号搬出来给人看,说我们可不是只想培养书呆子的。但对于听这类口号耳朵已经听起了茧子的广大民众来说,这类口号已经堕入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完全不应再予以轻信!

推行了这么多年的所谓“素质教育”,我们看见学生的压力不说与日俱增,至少是丝毫没有减少。择校的压力、上重点班的竞争、分数的排序、名次的升降……几乎时时刻刻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更有奥数班、补习班……雪上加霜,使孩子们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说是“减负”,而且三令五申下文件、做规定,可事实上,高考指挥棒依然如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学生们的头顶,时时让人胆颤心惊。

有高考指挥棒,教师们轻松不了,孩子们也不开心,长期而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师生们心理变形。有人这样说,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教育事实上成了个不断培养失败者的体制:孩子们上小学、升初中,重点班就把多数孩子关在门外;上高中,重点中学又把多数孩子赶出门外。高考升学率虽然在不断提升,但相对于考上的,考不上的有失败感;相对于考上本科的,上专科的有失败感;相对于考上二本一本的,上三本的有失败感;相对于考上清华北大的,其余考生同样有失败感……

严酷的考试竞争,耗费了孩子们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本来可以将这些时间用于丰富知识结构、塑造健康人格、树立人生理想、完善审美情趣的,可是时间被考试挤占了,心灵被考试挤压了,灵性被考试挤干了,有些人的意志甚至被考试挤垮了……在这样的情境下获胜而出的考试尖子,最终绝大多数只能成为工匠级的人才,而绝难成为大师级的人杰!

对于中国教育的成绩,世人有目共睹,大家决不否认,但对于其积弊沉疴,也不能讳莫如深。只有不讳疾忌医,方不致积重难返。民族的复兴,其实有待于教育的振兴——全国人民都真心期待着。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考试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