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成果撷英

2009-04-07谢嘉梁周光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

谢嘉梁 周光迅

[摘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旺盛战斗力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不断拓展和持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与说服力的科学路径与必然选择。近两年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总体而言依然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简要回顾与客观评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论探究的深度掘进和科学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撷英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1-0015-04

[收稿日期]2008-12-28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规律研究”(06CGKS08YBX)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谢嘉梁(1979-),男,湖南华容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 周光迅(1956-),男,浙江浦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和新局面的理论诉求和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不仅十分注重理论创新,而且格外重视作为其结果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普及。马克思最早提出理论武装群众的思想。他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全人类,首先是给了工人阶级。他还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毛泽东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行者。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创新理论的同时,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1]。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不断拓展和持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与说服力的科学路径与必然选择。近两年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研究。简要回顾与客观评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论探究的深度掘进和科学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观点

1.概念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和表达载体。概念的准确界定和透彻阐释是深入开展相关学术探究和理论争鸣的必要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问题上,学术界的认知已经基本趋于一致,并呈逐步深化之势。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年修订版)对“大众化”的释义是: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有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2]。另有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3]。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不是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前提[4]。大众化主要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过程与机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结果。于是大众化就意味着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递进性等。大众化通常经历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公共政策影响,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路径。大众化是一个由理论观点影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和由理论观点掌控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两种过程交互作用相统一的结果[5]。安徽师范大学王效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6]武汉理工大学朱哲、曾庆勇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由显在的意识形态要求到隐性化的过程。”[7]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有学者指出,以中国的风格、专业的人才、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8]。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复杂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简单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9]。

2.动因探究: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是党的十七大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一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重要方面:(1)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2)是引领和团结广大群众的需要;(3)是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4)是保持党的理论的生机与活力的需要[2]。另一种观点认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仰、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9]。第三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需要以它为指针;人民大众要过上富裕的生活、得到全面发展,需要以它为指南[10]。第四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新高潮的需要;二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三是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11]。

笔者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不断拓展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与说服力的科学路径与必然选择。从本质而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拓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战略举措。

3.路径选择: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10]。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12]。学术界普遍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繁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获得新的认识,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分阶段地全面加以推进。对此,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如下11种代表性观点和研究思路,择录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普及是相互促进的。理论创新指导理论普及,理论普及又促进理论创新。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精神,肩负起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和重大使命,认真研究、宣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工厂、进村庄[1]。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是口号,更是深入持久的伟大行动,必须站在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精心谋划、认真落实。(1)必须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实行通俗化;(2)必须与具体实践融会贯通;(3)必须向群众学习;(4)必须建设一支长期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的专业队伍;(5)必须从青少年抓起;(6)措施长效化[2]。第三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大学生等狭小的圈子,而要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4]。第四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1)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人民大众;(2)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大众;(3)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人民大众;(4)要培育人民大众的理论感[8]。第五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重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2)要坚持公民信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3)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3]。第六种观点认为,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1)创新机制,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形成龙头带动;(2)完善制度,落实党员理论学习,形成堡垒作用;(3)重视普及,加强群众理论教育,形成良好局面;(4)联系实际,开展应用理论研究,形成长远影响[14]。第七种观点认为,高校有力、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高质量地开设高校政治理论课程;(2)大力支持高校理论社团的发展;(3)突显高校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4)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渗透性;(5)完善校园理论学习网页的建设;(6)进一步巩固学生公寓理论学习阵地;(7)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5]。第八种观点认为,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2)在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3)在时代性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注意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3]。第九种观点认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只有方法得当,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1)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深入浅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3)生动感人的语言;(4)重点突出,简明扼要;(5)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16]。第十种观点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群众素质因素、理论自身因素、宣传普及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因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具体应坚持和实施如下基本路径:(1)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素质基础;(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理论前提;(3)推进宣传普及工作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保证;(4)推进外部环境优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必要条件[17]。第十一种观点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应当做到具体化、通俗化、隐性化,并最终使之成为一般大众的共识。首先是具体化,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其次是通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再次是隐性化,这是指教育与传播方式上的隐性化。当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讲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化、简明化,但又绝不是庸俗化、简单化和非科学化,这也即是说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为代价[7]。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以广泛传播和充分运用的复杂过程。具体来说,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认真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在前提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精神实质;第二,在主体上,必须着力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熟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中青年理论家队伍,全面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平[18];第三,在载体上,必须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机制,牢牢把握和有效控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阵地,弘扬主旋律,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宣传的强势;第四,在对象上,必须全面了解和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善于将精妙深奥的抽象理论用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受众愿意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即“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4.检验标准:如何评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状况

为了检验我们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成效,认识我们到底“化”得怎么样,应该提出相应的检验标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刘书林教授认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广大群众喜欢不喜欢;(2)影响深远持久还是短暂的轰动;(3)对难点问题解决得多还是少;(4)群众是心服还是口服;(5)社会风气是否好转;(6)社会和谐的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7)宣教的受益面大还是小;(8)宣讲普及的动力能够持续还是中断[16]。中共中央党校陈方刘博士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在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同时,要防止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的危险;(2)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文化结合起来的时候要防止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3)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要防止对外来文化作简单的两极思维[19]。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败得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广大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提升,是当前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深刻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不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进而深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明显不足。基于此,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要求,笔者认为,今后学术界至少需要在以下十个重要问题上予以系统探讨和深入挖掘: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如何?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条件和基本动力是什么?第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有哪些?第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第七,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第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有哪些?第十,如何建构富于实践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等。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和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曾德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广西新闻网,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1125/newgx47489ca6-1303683.shtml.

[2]韦克义.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6553550.html.

[3]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1):17-20.

[4]张博颖.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新华报业网, http://xh.xhby.net/html/2007-11/12/content_6043961.htm.

[5]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8-13.

[6]王 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8):24-25.

[7]朱 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9-31.

[8]黄秋生,张多来.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15.

[9]为什么要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EB/OL].先锋潮,http://www.xfc.gov.cn/html/dwwenda/danjian/2007-11/22/10_07_24_120.html.

[10]郭兴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6494107.html.

[11]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学习,2008,(1):23-26.

[12]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27-32.

[13]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中国机构网,http://www.chinaorg.cn/lrrd/05_ll_ws/2007-11/12/content_5135849.htm.

[14]林建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揭阳日报网,http://www.jyrb.net.cn/detail.asp?id=11322.

[15]谈家水.浅谈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新西部,2007,(24):91.

[16]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

[17]黄建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3):20-24.

[18]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9.

[19]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1):9-12.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Literature Review

XIE Jia-liang,ZHOU Guang-xun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y opinion, it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it.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studying it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and have gained quite a number of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issue better 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research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lated studies.

Key word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research results;review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吉尔吉斯斯坦《福乐智慧》研究成果评述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