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 践行科学发展
2009-04-07陈天会
[摘 要] 三十年改革开放,十堰市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十堰建设取得新成效;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其经验主要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坚持夯实基础、立足长远;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今后,十堰人民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比较优势,践行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十堰市;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F0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1-0001-07
[收稿日期] 2009-01-01
[作者简介] 陈天会(1955-),男,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堰市委(包括原郧阳地委、十堰二汽党委)团结带领十堰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克难奋进,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求实创新,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使十堰市进入了有史以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
一、30年改革开放,十堰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原郧阳地区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汇中心,素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境内群山连绵,地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1991年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遂于1967年开始在其腹地建设,十堰市(1969年为隶属郧阳地区的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由此应运而生。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十堰市与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十堰市,实行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十堰市国土面积23 680 km2,辖茅箭、张湾两区和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五个县,代管丹江口市。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十堰市已从昔日偏僻、贫穷、落后的鄂西北大山区,发展成为“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山上森林覆盖,山下疏林草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汽车城、旅游城、园林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建和改造的20余条城区道路,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20 km2,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十堰市成立以来,全市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1.42亿元、财政收入37.54亿元,比1978年的7.20亿元、0.71亿元,分别增长13.3倍、51.9倍;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4.5∶48.8∶36.7调整为11.4∶48.3∶40.3。
2.城市地位大幅提升。推进了“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新建了北京路、东风大道、武当路、浙江路、凯旋大道,综合改造了十堰、武当山两个火车站和人民路、公园路、丹江路、许白路、花果路等23条城区道路;鄂西北小商品市场、堰中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建立了市容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形成了市、区、街办、社区四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市容环卫管理新体制;郧西县上津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刘家沟垃圾处理场,完成了市热电厂“四炉两机”工程,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综合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十堰市结构竞争力跨入全国百强,在全省地市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十堰市相继荣获“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等殊荣,并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3.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779元,比1980年的432元增长29.6倍;农民人平纯收入2 490元,比1978年的十堰市90元、郧阳地区65元分别增长26.7倍和37.3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21.8m2,比1980年的5.7m2增长3.8倍。
4.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农村税费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乡财县管、以钱养事机制初步建立;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7%,以东风轮胎厂为代表的企业改制焕发出新的活力;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市级部门预算全部推进到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非税收入直接征收面达90%以上。
2007年,成功举办深圳投资推介会,参加香港湖北周、中部投资博览会、西洽会、华创会等招商活动,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 11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29.8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1.7亿元,比2000年增长10.36倍;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1倍。全市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20家,比2000年增长10倍;完成外贸出口6 452.4万美元,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6 136.3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8.14倍;外派劳务比2000年增长15倍。先锋模具、汉江集团在境外投资810万美元,黄龙电厂承接海外电站管理。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 598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攻关计划33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共申报专利1 550件,各类科技创新成果200多项;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等66项科技成果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全市发明专利数量、职务发明专利数量、专利增长速度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家,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11家,黄姜清洁生产等3个项目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星火计划,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集成技术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胚胎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十堰。十堰市相继荣获“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试点市”、“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等称号。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拥有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郧阳师专等高校5所。在校学生3.81万人,各类中小学校1 268所,在校学生51.9万人;中等学校25所,在校学生8.02万人。全部免除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累计为15.5万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新建和维修农村校舍18.85万m2,全市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79%,“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迁、扩建工程顺利推进。
文化事业实力增强。拥有文化场馆172个,体育场馆57个,体育人口比例达40%;全市有馆藏文物5.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36件,居全省第一位;市博物馆建成开馆,吕家河民歌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南水北调中线淹没区文物抢救工作进展顺利,出土珍贵文物1.4万件;健身中心、羽毛球馆投入使用,改造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242个行政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武当武术国际发展战略研讨会,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来库区慰问演出。
医疗事业规模扩大。全市卫生机构发展到906个,其中4个三级甲等医院、10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2.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人口达222.3万人,参合率达91.7%;建成1 840个村卫生室,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城区和县(市)城关各类卫生机构达129个,覆盖城镇人口97.4万人;城区惠民医院投入运营;开展了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广播、电视、通信事业发展迅猛。新铺设光缆6 887 km,架设电缆16 000 km,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央视无线覆盖率达到97%,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8%,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0万户,移动电话突破70万户;建成了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宽带城域网,通信技术装备水平和网络化程度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构建了以十堰城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骨架,以县、乡道为连接的公路交通网,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 892.6 km,比1978年翻了近两番。十堰被列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6.和谐十堰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6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月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农村特困和失地困难农民低保救助41.5万人;社会保险扩面新增26.9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增资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了城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发放补贴143万元;改造农村危房9 600户;落实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2.5亿元,3.3万倒房户全部搬入新居。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十堰市荣获“中国最安全城市”称号。
7.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总投资44亿元的潘口电站即将围堰截流;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实现工期过半、总工程量过半,三里坪电站成功截流,50万伏十堰输变电工程完成线路铺设;12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初可研报告即将完成;神武高速公路扩建方案已确定,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正扎实推进,郧十高速项目已完成工可,十天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汉十高速和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襄渝铁路二线进展顺利;柳树垭隧道已经贯通,五条岭隧道开工建设,郧庙路、十巫路、316国道十白段和鲍竹路改造顺利完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580km;城区万亩山地整理项目进展顺利;东风中客形成5 000辆生产能力,东风渝安形成8万辆微型车生产能力,双星东风达到300万套轮胎生产能力,郧县、房县等4个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开工建设,福润公司3 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投产运营。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机遇,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加快十堰旅游产业发展,以尽快改变老、少、边、穷、库区面貌。重点是:
做好山水旅游大文章。具体来讲,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互动,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高标准抓好旅游发展规划。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以武当山、丹江水为核心的旅游板块。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丹江口水体旅游规划和武当山特区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完善和论证工作。加快建立由市到县(市)区重点景点景区的总规、控规、详规及项目设计的多层次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在具体线路规划上,以武当山、丹江水山水一体游作为旅游干线,建设精品线路、景区和接待设施。围绕这一精品线路,各县(市)区依据区位条件和生态文化资源,规划若干旅游支线。支线、干线互通互联,对外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形成市内小环线、市外大环线的旅游格局。
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头并进,把十堰建设成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广大游客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重要通道,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在大循环方面,郧房高速公路项目已通过预可行性研究,争取尽早开工;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建设襄天高速南北通道;以武当山快速通道建设为重点,打通宜昌——神农架——武当山便捷通畅的旅游线路,形成武当山、神农架、三峡一线串珠的旅游格局。配合襄渝二线建设,确保按时全线贯通;争取开通武昌——十堰“D”字头特快列车,在时间上缩短十堰与武汉、襄樊等城市间距。申报建设武当山机场,打通对外空中通道。在小循环方面,以武当山至均县镇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在丹江口水库水位线以上建设环湖生态旅游公路,在库区建设旅游港口。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文化是灵魂,生态是基础,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山水一体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在库区实行封山育林,巩固流域治理成果,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涵养水源和生态;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在全市建设城区观光、库区开发、低山集约、中山旱作、高山有机“五维农业生态区”;针对工业点源污染,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继续加大区域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理;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城市为载体,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联创”为抓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
引进战略投资者。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资源换资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内资和港澳台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和旅游企业,让世界了解十堰,扩大十堰市知名度、美誉度。
二、十堰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全面改革、全方位开放的30年,是不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30年,是全市上下精诚团结、克难奋进、科学发展的30年,是不断进步、连创辉煌的30年,也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30年。其经验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乃兴业之本
十堰市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速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路子,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1.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行了“四破四立”:彻底破除“坐井观天”的小农意识,树立全球化、市场化的新观念;彻底破除依靠自我投资求发展的观念,树立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求投资伙伴、实现发展的新观念;彻底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新观念;彻底破除在合资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狭隘意识,树立在合作、竞争中实现“双赢”的新观念。这“四破四立”从指导思想上革除了各级干部的陈旧思想观念,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达到廓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的目的。十堰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其产业优势雄厚、资源优势富集、发展机遇良好,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大、经济结构单一和经济优势不明显等问题非常突出。30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十堰实际,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实际工作,确立了“工业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推进汽车、水电、旅游、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一主四大”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水电城、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努力把十堰建成国际化汽车产业基地,湖北西部生态经济的核心区,汉江—堵河流域水电产业带,连接西北、西南的中西部黄金旅游圈,力争把十堰打造成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3.解放思想必须同与时俱进相结合
背离时代发展大趋势,不仅不能解放思想,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1979年9月,十堰二汽冲模厂向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出口冲模6 340万日元,这是十堰二汽产品第一次出口。下半年,国家由于财政困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将十堰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面对严峻的形势,十堰二汽党委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形成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企业改革、靠自身力量度难关”的发展思路。同时,十堰二汽连续两次向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厂建厂,自滚雪球”,自筹资金,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的请示。邓小平同志视察十堰二汽,热情赞扬了十堰二汽的建厂、发展思想,并积极开展联合经营的方针。当年底十堰二汽跨入了年实现利润过亿元的大盈利户行列。跨入新世纪以来,十堰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解放思想,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双赢”。十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80%来自汽车,“依托东风、服务东风”是十堰的基本战略。随着东风与日产合资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重组给十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冲击与挑战,特别是面对东风汽车公司“两个总部”南移武汉,对十堰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实,需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以“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与“高姿态、实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于新东风,帮助东风汽车公司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东风汽车公司创造了汽车产销和盈利的历史新高。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着力发展地方汽车工业,促进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在政企共建中实现了“双赢”。
(二)牢牢抓住改革与开放的主旋律
30年来,市委、市政府从突破保守思想、陈旧观念入手,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在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强化协调服务,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的企业改革收到明显效果。据对全市1023家已改制企业调查显示,经营状况好的企业652家,占65%;较好的256家,占25.5%;较差的95家,占9.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对外开放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针对十堰地处内陆山区,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浓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树立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新观念,确立了大开放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大市场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了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大突破,促进了结构大调整和扶贫大开发,促进了工业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号工程”,坚持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优良资产招商,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环境,为客商提供优惠政策、优越条件、优质服务,构筑了十堰对外开放新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采取以亲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先后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与贸易推介活动,促成雨润集团、三力公司、农夫山泉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十堰。“十五”以来,全市引进企业620多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8家。东风日产的合资合作,十堰海关的正式开关,有效拓展了十堰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三)统筹发展、科学实施是生命线
3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发展、科学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服务南水北调的需要,也是十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节约能源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效益,在保护环境中求共赢,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确保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牢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不惜财政增支减收两亿多元,加快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整治重点污染区域和产业,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坚决淘汰逾期不能达标的黄姜加工企业。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动植物保护、城镇园林绿化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构建了良好的绿色生态体系。
2.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汽车市场结构性疲软、东风汽车公司两个总部外迁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面前,既不怨天尤人,又不等不靠,而是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及时调整实施发展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实现“三级跳”的战略目标,先后将东风汽车公司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两个总部迁出十堰,导致为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服务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溢出,税费大幅减少。东风与日产合资之后,“新东风”推行全球采购制,由于十堰市地方汽配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未跟上“新东风”新产品调整步伐,从而失去了地缘配套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后,一时间,“废都”论、中空塌陷论、边缘化论大行其道,不绝于耳。但十堰人没有在内焦外困的不利形势下沉沦,市委、市政府全面冷静地分析了全市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东风汽车公司实施中长期事业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十高速公路、十漫高速公路、襄渝铁路二线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全面实施,汉江—堵河流域水能资源加快开发,进一步整合、利用汽车城、武当山、水源区三大品牌,这些都将为十堰市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此,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形势报告会,向全市上下通报东风公司“两总部”迁出后十堰市面临的形势:东风总部搬走了,但东风公司的“根”仍在十堰,东风商用车生产基地仍然在十堰,原有的专业厂、子公司仍然在十堰,30万辆商用车的年生产能力仍然在十堰。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外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环境保护要求高,移民安置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机遇,有效应对并制定《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要》,帮助东风汽车公司剥离教育、卫生、公安、消防、地震台等辅体,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用水、用电、房产登记等困难和问题,接收改造了与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22条道路,深入开展“政企共建优化环境”活动,拓展了政企共建服务新领域。同时,东风汽车公司对十堰基地作出了“三不”承诺:商用车公司、零部件事业部和装备公司这三大块不搬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销售结算中心不搬迁,与商用车发展相关的事业计划、项目内容不改变。东风汽车公司还明确了十堰基地的未来发展方向并确定将在十堰商用车生产基地新增投资约50亿元(这是十堰基地前20年的总和)。东风汽车公司外迁武汉一年之后,“废都论”不攻自破。
(四)夯实基础、立足长远争抢制高点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经济社会也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要优化环境,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夯实基础,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不断优化了发展环境。
1.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镇布局
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不断优化十堰城区布局,稳步提升中部组团,重点发展东、西部组团。大力推进东部新区开发建设,以东风大道、北京路、天津路、重庆路、武当路等城市干道为骨架,以工业园区、高校园区、商贸新区为支撑,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区。积极推进西部城区建设,完成浙江路、甘肃路建设,规划建设风神大道,加快红卫、花果旧城改造,大力拓展西部城区发展新空间。引导县(市)以城区为中心,优化区域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大力发展贸易型、工业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构筑起以县(市)城区为支撑,以重点镇为依托,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
2.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市委、市政府及时确立了建设大通道、疏通内循环的目标,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和县乡村公路建设。汉十高速公路和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襄渝铁路二线有望提前建成通车,促成了襄天高速公路、郧房高速公路立项建设,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集中供暖、管道燃气、公共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以及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城市景观建设,切实保护山体植被,不断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城市品牌。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十堰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为集聚要素、增创优势、培植后劲开辟了新的空间。
(五)人本为基,育起执政常青树
十堰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享,进一步加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有效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1.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了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
2.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点加强了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就业,实现了社会相对充分就业。
3.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办法,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城镇困难居民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发展慈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巩固提高了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行惠民医疗服务和医药分开试点工作,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综合治理。
5.认真做好移民工作
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认真落实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重点解决了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逐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安排好小型水库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和征地拆迁人口的生产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妥善化解矛盾。
(六)坚持党建一条线 总揽带动全盘棋
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须臾不可动摇。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要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1.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在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既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来促进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2.把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组织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3.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
以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促进执政能力的提高,以执政能力建设保证和体现先进性。尤其是重点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公信力、执行力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十堰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目标
未来五年十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围绕巩固汽车城地位、服务南水北调、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三大历史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兴市、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发展汽车、水电、旅游、绿色产业等四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汽车城、武当山、丹江水三大品牌,把十堰建设成宜于居住、宜于旅游、宜于创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汽车、水电、旅游、绿色产业等四大重点产业
抢抓东风公司合资合作、中重型车扩能增产机遇,不断壮大汽车产业,力争工业产值突破1 600亿元,巩固和壮大十堰市作为全国商用车之都的地位;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加快潘口电站、孤山电站、龙背湾电站等重点水电项目建设,使水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水电、火电总装机超过650万千瓦,年税收超过10亿元,水电产业规模效益更加突出,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水电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十堰市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作用,以武当山为龙头,整合山水资源,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国内外游客达到2 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二)着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武当山机场、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汉江水运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铁路,真正形成对内大交通、对外大循环格局,以大交通支撑城市大发展。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十堰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00km2,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壮大柑橘、茶叶、蔬菜、黄姜、魔芋、烟叶、食用菌、中药材和草食畜牧等特色产业,支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坚持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路子,扎实作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搬迁扶贫和老区建设等工作,基本解决赤贫人口温饱问题,让广大农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坚持走“一主三化”道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崛起,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四)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加快行政事业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益和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两个转移”,深度融入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五)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卫生等保障,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城市与农村建设更加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加强平安十堰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有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十堰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振奋精神,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乘势
而上,以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A View of Backward and Forward of Shiyan Reform and Opening-up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EN Tian-hui
( Party Secretary of Shiyan Party Committe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Nowadays, Shiyan City has experienced great historic changes in various undertakings in the past 30 years , which are as the following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dvanced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the position of Shiyan City has been upgraded to a new level;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ocial undertakings as well as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hiyan; and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some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onclusion, all of the above achievements made are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hich ar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by taking the Party ideological line as a guide; adhering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the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 being in power based on taking people as a dominant factor and carrying out Party building systematically to bring about all-around develop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Shiyan people will further deepe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work hard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imple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Key words: Shiyan City;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