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四)
2009-04-07萧岛泉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1-0019-04
[收稿日期]2004-09-14[作者简介]萧岛泉(1929-),男,中共中央党校局级离休干部,
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顾问杨献珍同志的秘书。
(上接本刊2008年第6期)
“不相信有和无的同一”,即是说,不相信存在和思维的同一理论。
19世纪40年代,1844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说:“群众的共产主义的工人,例如在曼彻斯特和里昂的工场中做工的工人,并不认为用‘纯粹的思维即单靠一些议论就可以摆脱自己的主人和自己实际上所处的屈辱地位。他们非常痛苦地感觉到存在和思维,意识和生活之间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页)
马克思说,黑格尔的世界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虚伪的差别。(同上书,第178页)
艾思奇的《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辩证的同一性,即有差别的同一性。马克思早已揭穿了,说这种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因为黑格尔也好,马赫也好,都是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或自我意识创造的,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只是精神或观念的化身。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虚伪的差别,似是而非的差别。
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关于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它是宗教迷信观念,那么,他们就会避免溺死的危险。他一生都在同重力的幻想作斗争,统计学给他提供愈来愈多的有关这种幻想的有害后果的证明。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国革命哲学家的标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页)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这些哲学好汉的阴魂,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都转生到中国来了,所以现在中国的这种哲学好汉纷纷出现,真是“人文蔚起”,“懿欤盛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文章很多,这里不一一摘引了。
此后的50年代、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忙于写别的问题,未提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到了70年代,恩格斯写《反杜林论》时,在该书第四章《世界模式论》中,才又提到这个问题。那里说,“杜林企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思维产物的现实性,这正是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所说的最荒唐的热昏的胡话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1—82页)
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都认为“大跃进”年代哲学指导思想是唯意志论。这个观点一般说是对的。唯意志论是说世界是意志,意志是世界,世界与意志是同一个东西(同一性)。所以唯意志论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都是属于同一哲学的。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大跃进年代和十年浩劫期间一句非常灵验的神奇咒语。亩产小麦五千斤、五万斤、五十万斤,随心所欲亩产多少万斤,只要把这句咒语一念,马上就能“如愿以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些哲学家在“大跃进”年代,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那么感兴趣。正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论”的声浪在党报党刊上轰闹喧天、震耳欲聋的时候,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同志,一天同我闲谈时说,“怎么搞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论,可是现在人们都说是唯物论。”我听了,会心地笑了。
19世纪80年代(1886年初),恩格斯写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此书的第二章,恩格斯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在讲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时,恩格斯提了三个问句: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认识世界呢?我们是否能够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呢?这三个问句,总的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恩格斯的答复是肯定的,肯定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并说“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即肯定了世界是可知的这个问题。恩格斯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细心的读者是不会发生疑惑的。
那么,怎么又出现了一个“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呢?这只怪我们有些哲学家不善于学习,真的把“读书不求甚解”当做学习方针;有的人还由于思想懒惰,读书浅尝辄止,不肯深思;更由于缺乏马列主义思想发展史的起码知识。
恩格斯在这个地方是批判不可知论的。黑格尔虽然是唯心主义者,但却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世界可知论的同盟者。所以恩格斯把他也放在肯定可知论的绝大多数哲学家的行列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可知论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的最荒唐的热昏的胡话。最荒唐的热昏的胡话,恩格斯怎么会去肯定它呢?
19世纪80年代,如果恩格斯真的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那世界哲学史就要重写,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只有德国古典哲学的绵延,或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可是恰恰在这时候,恩格斯却写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请问,高唱“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催眠曲的哲学家,将何以自圆其说?
在恩格斯写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后,1895年3月12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又是持否定态度的。而我们的某几位哲学家,却又一次把否定说成是肯定。真是奇怪。
康•施米特在1895年1月1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说,价值规律是一种虚构,是一种必要的虚构。这和我们在数学中把圆看成多边形,把平行直线看成相交线等完全一样。
1895年3月12日,恩格斯回了康•施米特一封信。信中说:“你对价值规律的责难,涉及从现实观点来看的一切概念。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用黑格尔的方式来表达),完全符合于你举的圆和多边形的例子。换句话说,这两者,即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这种差别使得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由于概念都有概念的基本特性,因而它并不是直接地、明显地符合于必须从中才能抽象出来的现实,因此,毕竟不能把它和虚构相提并论,除非你因为现实同一切思维成果的符合仅仅是非常间接的、而且也只是渐近线似地接近,就说这些思维成果都是虚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5页)
这里恩格斯明明是说,概念与现实不是同一的,即思维与存在不是同一的,就像圆和多边形不是同一的一样。而我们中国几位著名的哲学家,却硬说恩格斯在这里又一次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真是混乱之极。
所谓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查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言论,没有查到一处他们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相反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凡是讲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1982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认识论十讲》的书,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一讲,更是集思想混乱之大成,居然诬蔑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真可算得是“高超的胡说”。此书初版即发行了40万册,真是污水横流,泛滥天下,流毒全国,贻误后代。
恩格斯逝世后,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列宁的观点是最正确的。列宁在其名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给予了彻底摧毁性地批判。在我国,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始作俑者是艾思奇。他是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第二章论述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时,在提了三个问句之后说的一句话:“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这句话,把我国许多大哲学家都弄糊涂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二章,引了恩格斯论述哲学根本问题的全文,并在引了恩格斯提的三个问句之后,把“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句干脆地略去了。列宁在这里好像同我国的“卓越”的哲学家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列宁把他所一再喧嚷的恩格斯肯定了的东西,干脆来了一个“宣告失踪”。我们的王若水同志大概是感觉到了这个尴尬局面,于是自我嘲解地说,列宁略去这句话,“无关宏旨”。我曾告诉王若水同志,这不是无关宏旨,这对于喧嚷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致命的一击。略去了这句话,就把恩格斯接着说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这句话异常鲜明地亮出来了。恩格斯在这里,不是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是肯定世界可知性,肯定“我们能够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下文恩格斯就揭露黑格尔要用他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原则来改造世界:当人类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时,证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们所共有的幻想。我国在“大跃进”年代,也在实践中证明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思想有粮就有粮,思想有钢就有钢”是幻想。
在本书的第四章,列宁引拉伐格的话:“当拉波波特硬说马克思认为 ‘存在着观念和实在的同一性的时候,他是错误的。首先,我们从来也不使用这样的形而上学用语,观念像客体一样,也是实在的,它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列宁全集》第14卷,1957中译本第209页)(注:此处形而上学是说的唯心主义)
列宁在本书的第34l页上说:“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同一的,那就荒谬了。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列宁还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是同一的,这正如一般存在和一般意识不是同一的一样。人们是作为有意识的生物互相交往的,但由此绝不能得出结论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同一的。”(同上书)
本世纪初,俄国有个巴札罗夫,政治上是布尔什维克,哲学上是马赫主义者。他要按照马赫主义来改造恩格斯的学说。他把恩格斯的学说改造成:“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列宁说,“这是意识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露骨的理论”。这就是说,巴札罗夫把恩格斯的学说改造成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就与中国的艾思奇的思想完全合拍了。列宁说,巴札罗夫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思想硬加给恩格斯,这是马赫主义颠倒是非的拿手好戏,把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硬加给唯物主义的拿手好戏。在这点上,我们不能不承认巴札罗夫打破了一切记录。(同上书第111—112页)
普列汉诺夫说:“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还说:“谁若懂得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什么意思,他就不会再说它是唯物主义了。”
艾思奇同志对这几句话,也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普列汉诺夫是个机会主义者。但这几句话是从普列汉诺夫的为列宁所肯定了的文章中摘引来的。
毛泽东同志坚持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第三节中写道:“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
中央档案馆编印的《党史资料汇编》第三十二号,载有毛泽东同志给刘少奇同志的信,说:“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
50年代初,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学校挑选了十几个毕业同学,成立了一个研究室,准备培养成为教学人员。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很高兴,告当时的副院长陈伯达说:“哪一天把他们都带来,我给他们讲讲反映论。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懂得了反映论,就懂得了马克思的认识论,也就懂得了唯物论。”
列宁论马克思的认识论,说:“这种认识论认真地坚决地以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为其一切论断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4卷第17页)
毛泽东同志讲的马克思的认识论,与列宁讲的完全一致。而我们的哲学界以及有些大专院校,二三十年以来,不是不厌其烦地宣传马克思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宣传黑格尔的认识论——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他们在讲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时,都是以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去代替马克思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影响很大的《辞海》“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条也是这样写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原理是: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这是教导我们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实际工作中,懂得如何摆正自己的思想和周围环境的地位,力求主观要正确反映客观,力求思想要正确反映现实。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根据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原理制定的。二三十年来,我们哲学界有些人,硬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唯心主义理论说成是唯物主义理论,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阵营完全搞混乱了。今年七月三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发表了一则“真正做到l+1=2”的杂文,很有意思。可惜我国哲学界竟有一伙影响很大的哲学家,一直在那里宣传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而是等于三。我们哲学界长期的思想混乱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五、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评论
发生在中国哲学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就此表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作者所能见到各方评论摘录如下:
(一)湖北武汉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李达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采取了郑重的态度,没有直接参加这场论战,但他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很清楚的。他在武汉与毛泽东当面发生了一次关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个口号的论争,认为连“一党之主,一国之首”的毛泽东主席也认为这个口号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国家就要大祸临头了。1960年李达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对杨献珍说:“怎么搞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论,现在人们都说是唯物论。”
李达在其名著《社会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一切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意识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种关系用别种术语来说,就是所谓自然与认识、客体与主体、物与我、外物与内心、物质世界与观念世界、存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如何的问题。再用平易的术语说,即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规定各种哲学学说的本质的唯一标准,是划分一切哲学为两大派别的标准。”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大纲》同样有深刻的论述。李达指出:“黑格尔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改造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下述三项:第一,黑格尔哲学把存在与思维视为同一,因此抛弃存在而只把思维夸张为绝对者。现在,这个哲学所颠倒了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必须使它再颠倒过来,即要把存在看做本源,把思维看做存在的映像(反映)。第二,这个哲学,正因为是观念论的,所以在精神界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这是用头向下倒立的。现在,要把它颠倒过来,使它用脚向下竖立,要在物质过程中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第三,观念论体系因绝对真理之发展而终结世界的发展,这完全是与辩证法相矛盾的。世界之辩证法的发展,突破了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证明了黑格尔体系的终结。所以辩证唯物论的创始者们,从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辩证法,依据上述的原理把它改造为唯物辩证法。”
(二)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匡亚明于1986年7月20日庆祝杨献珍九十寿辰贺电中,高度评价了杨献珍的哲学思想。电文说:欣悉您九十寿辰,敬电祝贺。您在任何情况下,都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功在党国,德铭人心。而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您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坚持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矛盾论问题上,您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补充了事物矛盾运动中除了一分为二的情况外的另一方面同样客观存在的情况,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都是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才识和气魄。历史不会抹杀这些功绩。祝您加倍珍摄,健康长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