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标施教还须重实效

2009-04-06王淑双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者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王淑双

读了孙娴老师的这篇文章,想了许久,现将不同意见提出来与孙娴老师商榷。执教《杨修之死》,课堂上讨论“杨修之死谁之过”不应该受到非议。一是课后就有这样的问题;二是书后的问题设计得有道理。那么,这个设计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呢?孙娴老师说:“通过对当时教学实践的观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小组讨论时通过对细节的补充、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了这些已足矣!可孙娴老师却从训练点重复的角度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其实这是一种“螺旋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就一册教材说,这种“螺旋式”的所谓“重复”也并不少见。三是不能把教材之错归罪于教师。退一步说即使教材设计错了,也不应该把这种过错算在教师身上。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能够识别教材“问题乃至错误”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能不能识别出教材“问题乃至错误”是教师个人水平高低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法理念的问题,以评价是不是好课也不“合宜”。

教学内容还有不合宜的吗?有。一是教材本身有问题,二是教者自己胡乱“超越”教材。教材本身有问题,主要责任在教材编辑,不应该把这笔账往教者身上算。至于教者自己“超越”教材,纯属教者个人离“标”弃“本”。当然,语文课还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主动开发,积极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甚至补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开发课程资源且补充语文学习的内容,绝不能舍本求末。

“标”指课程标准,哪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上都有明确规定;“本”指课本,课本、课本,教课之本,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落实学年段目标,首先必须落实每册教材中的目标;落实每章每节的目标,首先必须落实每节课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教学内容不可忽视,说它是起码的要求也未尝不可。但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编辑确定的,这节课规定学习哪条定理,你就不能抛弃这条定理而选另一条定理去教。有人说语文课特殊,其实也没特殊多少,这节课规定学哪些生字,你也不能选另一些生字去教。“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孙娴老师所指的“教学内容”绝不是教学目标的全部,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课堂,根本成不了好课。由此说来,看一堂课首先应该看目标是否适当,依标施教且有实效才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即使人人都依标施教,还有一个有无实效或实效高低的问题。评一堂课不能不看实效,依标施教且有实效才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试想,教学内容虽然“合宜”,但是学生没学会或多数学生没学会,这样的课具备了好课的标准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看一堂课的好坏,我们不能不看“教的根本目的”,不能不看是否体现这个目的,不能不看这个目的体现得如何,实效就应该落在这里。可孙娴老师评课中只字未提“教的根本目的”。离开“教的根本目的”去评“教”,难免不出偏差。

猜你喜欢

教者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