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音乐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2009-04-05顾毅白
顾毅白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改革不仅仅只是音乐教学的一次纯粹变化,它更是音乐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一次教育意义上的革命。现代音乐教学强调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等诸多不足,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完全主宰者,学生也不再完全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双方在合作中通过帮助与被帮助而共同取得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的行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由传授向探究转变
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基本上是按照“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错—课后训练”的程序进行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教师在教授钢琴演奏技巧穿指和跨指时,首先讲解穿指和跨指的动作要领,并进行正确的规范性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动作训练,形成一定的动作定向;最后,学生进行课外的独立练习,一直到学生掌握穿指和跨指的技能,技能的形成也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就成了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为学生逐步掌握标准动作而设置的。不难想象,在这种机械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设想等,更不用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这就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来功能,因为“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①。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而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就演变成了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如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弹奏过程中提出穿指和跨指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去寻找其中的技巧。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绝不仅仅只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它更是教师教学方法由传授式向探究式的转变。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了学习活动的研究者,他们相互间陈述的观点、理由等成为了教学要演绎的根本,这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限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的教由“正经严肃”向民主和谐转变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宰,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威,他们常常以一种严肃或严厉的态度来压服学生,并希望借此来控制课堂秩序。从表面看来,在这种正经严肃的教学活动中课堂秩序井然,也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所强调的师道尊严,教学任务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但这实际上却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纪律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恭敬被视为最恰当的表现。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在课堂内容之外展开自己的想象,更不敢提出与老师相左的意见。
现代音乐教学则要求教师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从心底由衷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谦逊的态度、平等的交流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看得比完成教学任务更重,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看得比纪律维护更有价值意义。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时,要给予诚恳的鼓励;当学生出现思维阻塞时,要给予热情的指导;当学生处于某种尴尬境地时,要给以体谅和帮助等。“生命的本质是一种主动、活泼、向上的力量,发挥主体性是人的本性要求,只要看看幼儿的表现,就知道人的天性是多么活泼、生动,是多么向往自主和自由了。”②音乐艺术是表达人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音乐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使师生双方都具有丰富而健康的感情表现,而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把教师与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由重“备教”转变为重“备学”
备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往许多老师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备知识技能、备教法等方面,认为只要教师备好了“教”学生一定会学好。知识或技能是对世界或规律的真实反映,存在着无可置疑的客观性,但每一项知识或技能在进入不同人的头脑时,则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作出同样的反应。同样,就教法本身来说,它也只涉及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并不会因教师的“教”做出教师所期望的“学”。如果“教”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方面的差异,那这种差异最多也仅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时间长短的因素,而不会成为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那种认为备好了“教”学生就一定能学好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机械论思想或还原论思想,从本质上说,它把人看作了仅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物。人是一个自在的实体,他总是在一定的生物基础和经验基础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因此,在任何时候,音乐教学备“学”的意义要永远大于备“教”的意义。
教师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经验等人格方面的特征,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用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和生活经验等。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仅关注几个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教师要以点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为核心,重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自主去探究,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事实上音乐是一个涉及到人的智力、思维、情感、注意等的认知领域,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
四、教师的评价应由静态评估转变为动态评估
所谓静态评估就是指教师以一次测验的结果为基准来对教学或学生作出某种评价,并用测验的结果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活动。这种评估方式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动态评估则与此相反,它以多次评估的结果为标准,从不把任何一次评估的结果看作具有绝对价值,而只把它看作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发展点。这种评估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考察,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考察。
动态评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动态评估强调教师要对某次测验设定多个评估指标,如一次考试可以设立“最佳表情奖”、“最快进步奖”、“最佳表达奖”、“最佳创新奖”、“最大进步奖”等。教师在这里设立的多个评估指标并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给学生吃安慰剂,而是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如果教师仅是用分数这一项作为指标来衡量学生,学生事实上就被教师既用尺子量了身高,也用尺子称了体重,这既不合情,更不合理。另外,动态评估还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变教师“一锤式定音”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或互评,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使评价本身变成了一种互动活动。学生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既看到了自己暂时的欠缺,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特别是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信赖和期待,从而激发自己新的学习动力。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音乐教学的评估形式都要以此为宗旨。
五、教师从关注“齐步性发展”向关注多样性发展转变
现代教学是一种集体化的展开方式,这既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个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但许多教师在进行集体化教学时,错误地把教育目标的共同发展理解为全体学生的同步发展或齐步发展。过去常常说要因材施教,这肯定是对的,但是因材施教本身主要体现了教师意志和教的意志,它把最终决定权放在了教师的手中。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教育理念清醒的教师也许能做到因材施教,但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因材施教实际上成为了帮助学生齐步走的最好借口——使好学生慢点走而使差学生快点走,因材施教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帮教、帮差的代名词。
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角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潜能,使他们走上各自不同的发展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不要害怕学生的多样性的发展,因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既需要大音乐家,但也需要只能啍唱小曲的清洁工。就人才本身来就,人才的“才”并不意味着拥有广博的知识或多强的科研能力,“才”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自我在社会中的良好适应和正常的表现。“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③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更多地考虑差异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要采用分层的形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自身的能力特征和人格特征,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探索、去学习,这也许才是教师应该关心和追求的教育真谛。
注释:
①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人民音乐》,1998年第3期,第5页。
②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