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历史课本中插图的功用
2009-04-03代清华
代清华
摘要:插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使用历史插图,会使乏味、干瘪的历史教学充实起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历史插图;课堂教学;能力;直观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中增添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大纲要求,精心选择设计的。历史插图是对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侧面的状态和形貌的“写真”,是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历史现象的“空间描述”,是形状化、立体化的历史教材,它和教材文字叙述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它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初中教学中只讲正文,常常来不及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有的教师由于兼教历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资料,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其实,充分利用书本中的各种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形成历史概念,增强教学直观性。因此,插图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插图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历史知识讲的是过去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实现,况且历史教材每节课的内容较多,不可能全面展开,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图中,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西周的分封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言其为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很大,但如果利用《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进行分析,比文字说明直观得多,学生对分封制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采用提问、思考、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回答问题,西周统治者怎样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对被分封的诸侯又如何控制?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通过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分封制的概念。接着抓住《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进行讲述,指出分封制是逐层分下去的,形成了森严的等级。教材插图把分封制这一难点,通过一个直观而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就把西周不同的阶层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现出来:图最上面的一层是周天子,其次是诸侯,第三层是卿大夫,第四层是士,第五层扛劳动工具的为平民,压在最底层弯腰的为奴隶。这样直观的插图分析,可以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类似的还有《世界历史》中的“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表格”、“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日本等级示意图”等,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这些插图,形象逼真,一目了然地再现了古代印度、西欧与近代日本的森严等级制度,使学生认识到等级制度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封建主对劳动人民统治的社会制度,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至理性地掌握了此类历史知识。
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理解记忆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每册均有许多彩色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描绘了历史人物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反映了历代手工业的伟大成就,有的展示了历史文化艺术的精品,有的显示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悲壮场面。它们如同一条连绵的七彩路,将学生引入了历史的殿堂,唤起了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把他们带入到自觉学习历史的氛围之中。更何况历史内容纷繁芜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掌握。如能结合历史插图进行课堂教学,定会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就可使用“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再如“隋朝大运河”、“元朝的大运河和海运航线”等插图,讲授时让学生描出每一段水运交通线,并标出每一段交通线名称及重要城市、海港的位置,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记住了这一重要史实。
三、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历史的来龙去脉,进行知识传授并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地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灵活多变的教法,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在这方面,历史插图有着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优势。图虽无声,图却表“情”,如“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佣”给人一种悲怆、宏阔的感觉,“东汉铜奔马”那马踏飞燕的雄姿,表现了一种摄人心魄的矫健美。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课本到手后,他们总是倾心与插图,迫不及待地把课本插图翻览一遍,为以图育情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表现我国灿烂文明的文物,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其强烈的爱中华民族、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及世界优秀历史人物,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的情感体验,思考做人的道理;有些插图可以使学生看到中外著名学者、科学家勤奋成才的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有些插图可以使学生看到旧中国被列强侵略、奴役的情景,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时,引导学生观看“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时局图”,形象逼真地使学生认识到日军在中国的霸道与残忍,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之下,任人宰割,亡国灭种危险,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热血沸腾,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再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人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一言以蔽之,历史插图应用于教学,可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绘声绘色,情理交融,情思并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历史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历史教学更应重视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规律,以古鉴今,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应重视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鼓励学生借此进行历史想象,以图引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在讲授二战历史时,这一部分内容繁琐、抽象,难于掌握而又非常重要,若能在讲课中穿插使用“德军入侵布拉格,德军入侵波兰,战前德、意在欧洲和非洲的侵略活动和扩张,珍珠港事件中遭袭击的美国军舰,德国集中营分布图,”以及“1941.11.7莫斯科红场阅兵,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英勇作战,墨索里尼被暴尸街头,诺曼底登陆,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等教学插图,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可谓是一幅形象、逼真的二战历史画卷,既能使同学们看到二战初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张牙舞爪、猖狂凶残、阴险毒辣的一系列历史镜头;又能使同学们认识到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构筑成反法西斯的坚固长城,印证“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与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等唯物主义见解。既能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又能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与启迪: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等。这样,便可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升华、沉淀、积累、提高。
当然,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借助一幅插图或一堂课就能奏效的,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也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选择地选用课本插图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观图,发挥其想象力,悟出探究式问题,创造出问题情境,甚至将几幅插图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其内涵,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解决重、难点,还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乏味、干瘪的历史教学充实起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