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未忽宜 语语悟其神

2009-04-03王鲍军陈飞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账单彼得课文

王鲍军 陈飞娅

记得上初中时,在一本假期作业中读到过一则阅读材料,别具一格的形式,特别是那发人深省的内涵,让人记忆犹新。再一次见到它,是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学课本中,一时间,如遇故知,久违的震撼再被唤醒。没多犹豫,它——《妈妈的账单》便成了我参加教研活动的选课之一。

于是,我的《妈妈的账单》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而我也乐在其中。

一、起——书被催成墨未浓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说的是商人的儿子小彼得有一天开了一张收款账单给他的妈妈,索取每天他为妈妈做事的报酬,总计为60芬尼,母亲看后,不动声色地支付了60芬尼,同时也给彼得开了一张账单,总价却是0芬尼。这是一个极具现实存在性的故事,应是生活事件的采撷。彼得的纯真无知与母亲的宽厚智慧在同一个平台上交相辉映,晕染出一片温情的光影。

与文本重逢,我是被母亲自然而特效的教育方式所折服的,觉得这个故事适宜家长阅读,从中学习彼得母亲寓教有道的技巧。可能是出于教育者的本能。蓦然惊觉留在心底作为子女的愧疚:母亲做了许多许多,从不求回报,甚至不愿喊苦喊累,平淡得已让我们习惯,并不自觉地以为那是正常的,却忘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都是母亲无悔的付出。一时间,记忆的线条丝丝分明,暖流潺潺。

我一直相信读者与读者在第一时间里有一定程度的共感力,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所以我迫切地希望让学生获得如此熨贴的感受。于是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上。

预设时,我利用账单的特殊形式进行对比读(如图)

试图通过视觉的冲击令学生在明了账单样式的基础上形成对彼得和母亲的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定能感受到来自母亲账单的那股力量。如何让这力量穿透纸背,深入人心?我安排了如下的环节。

(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把妈妈的账单列得详细些,账单中应列些什么?引说:十年的幸福生活啊!多么甜蜜。每天,妈妈都为小彼得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服……十年的吃喝中,有一杯杯香浓的牛奶,有香甜可口的饭菜……每次当小彼得生病时,妈妈总是那么辛劳……十年来,妈妈一直是那样慈爱……(点拨、评价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引导补白)小彼得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人味,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选一个场景写一写,说一说。

反复朗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体会羞愧和改过。

在具体操作完之后,我才发现要唤起学生真实的记忆不难,唤起学生深切的感受却没能如意料的顺畅。自我感觉没能把课堂上的情感场给撑起来,且听课老师普遍反映“语文味”不足。

二、承——讧上晴云杂雨云

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流程的主方向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对这篇课文而言,感情可以促成三维目标的融合,但是必要的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展显得过于表面也是事实,语文意识、语文味道被零散的感性激荡给稀释了。

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怎样的佐料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应该是的……

诵读和写话都有,分量和深浅尚可商榷,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品哪些词?为什么品这些词?品词里的什么?怎样引导学生品好词?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深入?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己是痛苦的,头顶翻滚的云烟忽明忽暗,不知是晴是雨。

彼得是商人的儿子,“他渐渐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小商人”。彼得只是不懂事。在国外,有些家庭的确有支付孩子报酬的做法,为的是让孩子明白“劳有所得”。暂且将之束之高阁,妈妈的账单中应该聚焦。“0芬尼”,怎样切入才不觉突兀,纲举目张?第一次备课时已有点到啊,还触得不深吧!或许找一些讲述母子亲情和家庭温暖的图片连成事件能起到渲染场景的效果,激发更多的语言点?或许在课尾的时候摒弃思考品味的“学完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引导以实际行动回报母爱)”代之以具有相似情感的阅读短文?在咨询指导老师的意见之后,我作了如下改动。

(1)以音乐《我爱我的家》入课时,烘托爱的氛围。

(2)在引导补充妈妈的账单的部分,重点点击“O芬尼”

(3)在引导补白部分穿插图片资料,以亲切的面貌引领孩子走入自己的心灵,去掉对学生难度过高的写话部分,直接变读为写。

(4)课尾补充拓展材料:《游子吟》。

好像有点像样了,可说实话,心里没底,知道改的只是些枝枝叶叶,是“竹影扫地尘不动”。

三、转——青鸟殷勤为探看

转的时机终于来了!“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这个朗读训练段若能读得人情人境,学生肯定能领悟母亲的无价之爱,“羞愧万分、怦怦直跳、蹑手蹑脚、藏、小心翼翼、塞”等词都是需理解、可挖掘的,怎样才能把这些珍珠串成珠链,线在哪?从哪个珠子穿起?

——羞愧万分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梳理下,我们确定了以“羞愧万分”为课眼的主体教学思路:在理解完妈妈的账单之后,研读“羞愧万分”

(1)什么是“羞愧万分”,是只有一点点“羞愧”吗?

(2)彼得为什么“羞愧万分”,他想到了什么?

(3)深入研读妈妈的账单,重点聚焦“0芬尼”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彼得“羞愧万分”?他是怎么做的?

(5)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彼得的“羞愧万分”。

如此一来,原本无处可去的思绪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格外地清晰、自然且容易把握。

概括文意的方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我打算利用文中必读词,请学生在读准词,领会意的基础上,挑选其中几个加以概括。学生以后也可以自己学习用关键字概括文意,慢慢学会简练地表达。

四、合——卷舒开合任天真

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作用下,最终找到了一个与学生实际贴合,与自身实际切合,且有灵魂“课眼”的教学设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在最后一次的教学中,因为有了近乎“炖”透的解读和反解读过程,课堂的结构完整,语文味终于见形。从学生感兴趣的插图人手,提醒学

生插图中彼得的表情反应,借机点醒“羞愧万分”。课行至兴处,我灵机一动,将黑板上大大的“0”演化成了爱心,将学生口中对母亲的评价赞美之词填进其中,爱填充着课堂,于静静中品味母爱的无私、无价和无声。

遗憾的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应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独立学文,却因教学经验的不足没能放手,其实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质疑学文,何尝不是一种“青鸟殷勤为探看”、“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课堂审美意象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足够的自信试一试真正意义上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吧!

五、悟语: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

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也有人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管是何种说法,但凡语文,总离不开字词句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无论古今中外。作文之人,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的读者、教者怎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哪!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惟文道彼此,譬如梁与津。”妈妈的账单虽是账单,但所列款项只区区几条,总价不过“0芬尼”,小彼得的“羞愧万分”是自然反应。正是这最自然的表达才是触及根本的所在,彼得的妈妈乃至天下母亲那份无私无价之爱,那份洋溢深情的感动,昭然于心中。对“羞愧万分”这个关键词进行品读,以之为线索引领学生入文,体会文章的深义,完成了由词到句,由句到文的渐进过程,打开了学生知觉和情感的临近区域,发挥了在课堂上融情入理的核心作用。原来,咬文嚼字可以揣摩心情,品词析句可以走近主角,推敲玩味可以感悟深意。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赠汪伦》时就有过有效的尝试。“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请大家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博得阵阵掌声。为什么教学能出彩,得归功与孙老师对“忽闻”二字的敏锐触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类似的范例数不胜数,相似的论点也早已老生常谈,但谈及如此深切的体会,《妈妈的账单》着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和欣赏能力,培养自己独到的慧眼,养成与文本细腻的对话方式,相信正是自己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账单彼得课文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账单式小康
年度报告、账单之风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北京:获取社保对账单方式可自选
北京社保对账单明年主推“电子版”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