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幅插图的教学分析
2009-04-03叶成福
叶成福
“上海7月气温日变化平均情况示意图”(如下图):以上海为例说明气温、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规律。对示意图的内容及反映的基本原理,往往难以用简捷的语言表述清楚,总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体会,浅析这幅示意图:
一、正确判读,找出规律
从三条曲线的分布状态和走向得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清晨的日出前后。气温在最高和最低值之间有规律地递变,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反映气温变化的程度。到达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从日出到日落呈现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规律,中午12时达最大值,从日落到次日日出为零。地面的长波辐射,一天当中也有一个最高和最低值,最高值的出现略早于气温(午后1时左右),最低值与气温相吻合。
二、抓住主线,探根求源
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一方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得热,一方面又放出长波辐射而失热。若净得热量,则温度升高,反之降低。地面的温度高低不直接决定于地面当时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储存的热量。由此按能量的传递可表述为: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一大气的热量(气温)。抓住了这根主线就可以探根(太阳辐射)求源(地面辐射),分析一日气温的变化规律。从示意图上: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热量,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跟着上升。到了中午太阳辐射达最高值,午后开始减弱,但此时地面得到的热量仍大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地面储热仍在增加,地面长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随着升高。午后一定时间(约1时)地面储热由增加转为减少,此时地面长波辐射最大(地面温度最高)。由于地面热量传递(辐射、对流、湍流)给大气需要时间,因而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随后气温一直下降,直到凌晨日出前后达一天中最低值。三条曲线的极值时间与变化趋势可表示为:
三、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1)列举事例,巧解地理原理。在两只杯子里分别装满热水和温水,一段时间后,哪只杯子降温快?装满热水的杯子。引申:一天之中气温的变化程度可用气温的日较差来反映,气温的变化幅度与气温的最高值有何关系?气温的最高值越高,气温日变化的幅度就越大。影响气温的高低主要因素是什么?太阳高度角(复习旧知)。进一步设问:影响太阳高度角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季节。
(2)运用原理,破解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是《大气的热状况》一节解决难点的钥匙。从原理上,气温日变化特点是由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决定的,抓住太阳高度的变化,就能正确地分析气温日变化的时空差异。
(3)知识综合,形成地理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既对旧知(大气的热量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巩固,又为新课教学(气温的年变化及气温的水平分布)做铺垫。学生在分析、综合、判定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巧设悬念,激活探求内因。根据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和影响的主要因素,设问:“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什么地区?什么季节?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