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图书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9-04-03肖雪丽洪爱军
肖雪丽 洪爱军
中小学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正确认识图书馆课程资源特性,构筑丰厚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图书馆员人力资源,自觉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征
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重要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图书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如果按照功能特点划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本身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但并不直接构成课程本身的因素或来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与水平。
图书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既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特点,又具有条件性课程资源特点,兼备两者,并且相互交叉。
在一般意义上,图书馆被认为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的机构”,这是传统观点,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把学校图书馆纳入课程体系视野,从课程资源角度来定位,明确规定,赋予图书馆新的内涵,图书馆由原来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机构,成为整个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
即中小学图书馆是重要的校内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主要特征为:
1.1丰富性。
学校图书馆与其他课程资源,如教科书相比,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教师教研需要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书刊。又有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课外读物;既有各学科知识。又有各学科知识的新进展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的知识信息载体,“矿藏”最富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1.2基础性。
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基础性资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等电子音像制品,图表、模型、教具等实物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都是图书馆收藏对象,都是课程重要备选材料,经过加工并付诸实施即成为课程素材,图书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知识检索、信息查询和提供服务。
1.3重要性。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课程改革的目标、结构和内容来看。中小学图书馆处于举足轻重位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乐园,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是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改善知识结构、开阔教学视野、开发校本课程、撰写校本教材的重要信息资源库。没有图书馆的参与,新课程体系就残缺不全,甚至只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
2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建设及开发
目前,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是对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开发意识淡薄而导致大量图书馆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和进人中小学课程,许多有价值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处于闲置与浪费状态,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影响与作用,再现中小学图书馆的价值与功能,提高中小学图书馆的资源品位与品质,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2.1设施齐备。馆藏丰富。
设施及馆藏是图书馆成为课程资源的条件性因素,既要考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完善与齐备,创建优雅美观的阅读环境,又要考虑图书及相关设施的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的投入,树立课程资源成本观念,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增加图书馆课程资源。
馆藏资源建设的基础是藏书量生均图书册数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标准:高中1类50册、2类35册,初中1类40册、2类25册,小学1类30册、2类15册;馆藏资源建设的重点是调整藏书结构,有针对性地选购素质教育资料,增加新课程标准教育期刊的比例;馆藏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是配置电子图书,使纸质文献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比例协调一致。
2.2信息建设、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注重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采访、编目、检索、流通、管理等环节之中,实现“三个发展”:信息载体形式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向电子化、数字化文献方向发展;信息管理模式由单一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运用的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使用由封闭型本校独家享用向加入本地区甚至全国教育信息网、图书馆网的开放型共建共享方向发展,逐步建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的,兼顾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收藏,以目录索引作为呈现方式的,融校内外资源为一体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教研提供现代化服务,这既是中小学图书馆实现其课程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小学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2.3方式改进、服务优化。
图书馆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而图书馆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根据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需要更新旧的服务理念,制定新的服务策略,既要热情服务,主动走进新课程,走进教室,走进教学,走进师生的生活,触角遍及课堂内外,又要改进服务方式与方法,发挥信息导航作用,收集整合信息,多种途径掌握师生信息需求,举办新书介绍、开展读书活动、开设阅读指导讲座、提供书刊索引等。否则,无论图书馆的资源多么丰富,设备多么先进,提供的服务多么优质,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堆积和闲置。
3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的人才及培训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后续储备人才属于图书馆人力资源范畴,是图书馆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扮演着专家的角色,必须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经过专门训练、掌握新型教育理论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承担。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和现实中,中小学图书馆员习惯上被称之为图书管理者,或被视为文献资料的保管员,其所从事的图书馆工作被定位于简单的“管管书刊、借借还还”,不需要什么学问与技术。图书馆员很多是一些没有学历、不胜任教学的教师或身体差、年龄大、临近退休的教师,以非专业人员为主,在待遇、职称、继续教育等方面得不到相应保障,调整、更换频繁。导致的后果是图书馆员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被漠视,图书馆员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被埋没,图书馆员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被
忽视。
在新课程体系中,图书馆员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图书馆员与教师一样均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其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结构、人格品质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其素质状况决定着对图书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实施水平及利用效果。
图书馆管理员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辅人员,而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者;不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因此,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和优化配置,是图书馆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
图书馆员应该更新观念,认清自身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展示自身特有的资源价值。
3.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和高度的课程资源智慧是开发与利用图书馆课程资源、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不但要“具有”、掌握课程资源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内化”、落实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
提供图书馆员专业发展机会,开展岗位培训,在课程理念、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员彰显其课程资源价值的必由之路。
3.2增强发掘提炼能力。
图书馆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师生、图书馆员等)发挥能动性作用去认识和开发。
对图书馆员而言,必须具有发掘提炼能力,面对图书馆原始素材,包括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网络资料、影视资料,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依照课程资源价值取向,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确定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方式让师生利用,呈现给师生的不是堆积的图书资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达到图书馆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达到合而为一。
3.3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图书馆员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开展信息化图书管理,需睪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精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掌握图书馆管理软件知识,网络、数据库管理和网站建设知识,能够将公众网络课程资源,教师论文、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进行信息化加工,分类编目,整理为课程资源,服务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