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技术的变迁与教育技术的发展

2009-04-03赵忠平刘林英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媒体技术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赵忠平 刘林英

摘 要:人类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更新和变迁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词技术的产生奠定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石,媒体技术的应用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促进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新旧传播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与传播技术相对应,教育技术也不应该以新旧论高低,优化组合、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应该是当代教育技术追求的高级形式。

关键词:语词技术 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86-04

在教育技术发展史上,人类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更新和变迁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也总是以新兴传播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因此,从传播技术变迁的视角审视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探索教育的技术特性,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属于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技术与技术主体融于一身,蕴含于技术主体之中,表现为技术主体的技能和手艺,形成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物质性技术逐渐成为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这三种技术体系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语词技术、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三种传播技术的应用。三种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教育技术经过了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阶段,现在又正在向信息化教育阶段迈进。

一、语词技术奠定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石

语词技术是指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后来被人类长期延续使用的口头语言技术和文字语言技术。语词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主要的教育媒体,具有简洁、实用、便捷、廉价等优点,一经产生便经久不衰,成为传统教育技术的根本性基础。

原始人为了承传氏族和部落的生活知识和生产经验,需要探求一种人们共同使用的传播媒体。他们经过几万年的牙牙学语,才把有意义的发音发展成为具有共同性和持久性的口头语。后来又经过大约几万年的时间,口头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才逐渐形成,从而奠定了口耳相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在人类漫长的教育活动中,口头语言一直是最主要的教育技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提出的逻辑推理学,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系统逻辑学,都为口头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希腊各地聚集到雅典的智者们广招门徒,教学生争论辩驳技术,要求学生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精练的演说技术。西欧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要求修道院的学生要思想虔诚、谈吐文雅、行为端正、语言流利。这些都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技术的经典范例。口头语言的产生不仅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化,促进了人类个体经验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前人文化积累的继承性,而且导致了教育的革命,使身体力行的师范教育向言传身教的教育形态转变。口头语言的产生直接推动了人类教育的发展,即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技术。

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口耳相传,虽然简单快捷,但因时空限制,既不能通达万里,也难以推之百年,传播功能十分有限。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积累、保存和承传知识经验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探寻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人类逐渐创造了文字。文字对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它对流动教育信息的凝固功能。人类利用文字的凝固功能记载口头语言,阅读跨越时空的文字材料,积累、保存和传承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极大地扩展了教育信息量,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字是一种人类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表征教育信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字的载体产生了历史性革命,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文字最初刻写在各种不同的载体上,如我国曾用过的甲骨、青铜器、竹片、布帛,欧洲曾用过的石头、贝叶、蜡版、羊皮等。这些文字载体复制困难、携带不便、价格昂贵、获得性差,只能在社会上流传,难以大面积传播,所以接受教育还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专为教育目的编写的教科书成为与口耳相传同等重要的教育媒体,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教育信息的来源,改变了教育只能面对面才能进行的旧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媒体技术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

媒体技术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兴起的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现代传播技术。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视听教学和程序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着20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形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教育技术阶段。

媒体技术产生的标志虽然是视听媒体的大量应用,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早在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积极提倡直观教育。他认为,一切实物受自然秩序的制约,倡导教育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并提出了直观性原则。他主张“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还亲自撰写了一本带插图的课本——《直观的图画世界》。[1] 瑞士的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感官印象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获得概念,因而观察应成为教学的基础。并进一步断言,“只有从观察中得到的真理,才能给人那种不使他的心灵受到成见和错误思想侵袭的力量”。[2] 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程的儿童经验化。他指出:“学生通过观看,能不断地形成各种课题的确切的、生动的映像,所以我认为,把现在用于课程的准备和呈现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转而用于训练学生的图像能力会更明智和有效。”[3] 这些大教育家的具体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思想的本质含义是相同的,那就是强调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量运用感性材料,以克服语言文字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缺陷。

在媒体技术中,幻灯和电影是问世最早的传递图像的媒体技术,它们的问世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然而,真正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还不是幻灯和电影技术,而应该是电视技术。因为在电视技术问世以前,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媒体技术都起着辅助作用,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电视技术问世以后,充分发挥了图像的记录、储存和传输功能,受到了新闻、教育、文艺、娱乐等各个领域的推崇。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电视技术为视听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既使视听教学产生了技术上的飞跃,又使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以至于有人提出了电视文化的概念。

几乎在视听教育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程序教学也迅速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个别化教学。学术界普遍认为,普莱西和斯金纳是推进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两个重要人物。普莱西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教学机器,并始终热衷于程序教学研究。以他的教学机器为基础研制成功的自动教学装置,在美国军队训练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斯金纳先后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学习的艺术》和《教学机器》等文章,论述了他的程序教学理论,并在普莱西教学机器和美国军队自动教学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机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和他设计的新的自动教学机器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程序教学的发展,形成了风靡美国教育界并进而影响世界教育的程序教学运动。纵观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无论是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还是斯金纳根据他的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新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以及后来人们运用高性能计算机设计的高级程序教学机,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步调模式,尽可能使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个别化教学。

媒体技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但媒体技术潜心研究的不是硬件,而是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因此,媒体技术的核心不是一种硬技术,而是一种软技术。这就形成了依靠教育软件资源促进教学效果的思想,使得借助媒体辅助与传播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没有改变教学过程的实质,但却改变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学习理论争相迸发,教育技术也开始进入信息化教育时代。在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中,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化教育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环境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多样化、教材多媒体化和教学资源全球化等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环境的改变。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语言实验室、课程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校园网等适应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形成,促使教学环境由单一的传统环境向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教材多媒体化是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媒体不断进入教育领域,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视频、电子文本、互动教学课件、虚拟实验环境等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教材已经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教材的概念正在赋予新的含义,现在我们用教学资源来替代或重新理解教材的概念也许更确切一些。教学资源全球化是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充与丰富,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和速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育资源获取范围的迅速扩展,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将走出学校,跨越国界,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可获得的学习信息将更加丰富。

2.促进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必然引起教学活动的交流方式、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在交流方式上,信息技术环境的形成,使单一的人-人交互,向着人-机、人-机-人的综合交互方式发展。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Email、BBS、BLOG等各种交互平台环境,已经为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展提供了通道和手段。在教学模式上,基于主体网站的教学、基于Webguest的教学、基于交互工具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发展,使教学活动的模式更加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变化,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征等相关因素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方便。在学习工具的变革上,虚拟实验室、工具教学软件、基于WEB的交互式学习工具的应用,能够完成许多传统教学环境无法完成或者受条件限制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并有利于学生探究和验证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本质。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合作学习、学科综合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无论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合作学习还是学科综合学习,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协作环境和得力的学习工具。在资源供给方面,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资源空间和知识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收集、整理和推理,独立思考或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意义的建构。在环境支持方面,网络交互平台和交流环境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理想环境。如BLOG网络日志是学生广泛互动交流与协作的理想环境,Wiki网络异步合著环境能支持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作品,BBS、可视聊天等网络交互环境已经成为学生协作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在学习工具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第一手资源,相关的计算机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交互小程序等)以及多种形式的小程序、互动软件等都是新型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环境或对象。

四、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是当代教育技术的必然选择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可知,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教育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媒体技术形态的形成。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引起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受到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得一些人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做出了过高的估计,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有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其实是对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一种误解。

上世纪60年代,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一些推崇者将其誉为解决外语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并预言语言实验室将创造出外语教学的奇迹。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语言实验室并没有创造出什么奇迹,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理智了许多。70年代,电视技术迅速发展并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教学规模,于是又有人认为一台电视机便可以满足求知欲,甚至担心电视教学会带来教师的失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电视教学并没有对传统的语词教学带来致命的冲击,学生到学校去上课仍然是人们的普遍选择。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所以引起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关注和研究。研究结果指出:“在过去,正是因为不可能表达和传达直接的经验,使语词的使用成为必要,因而也强迫使用概念来思维。当传播可以通过“手指一按”来进行时,人们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会随之凋谢。”[4]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电视的直接性、快捷性和表面性,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使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化、平面化,而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同样的道理,现在又有许多学者开始质疑计算机、网络的教育功能,认为在理性思维能力上,亲笔书写文字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而利用键盘输入文字,计算机会代替人们纠正拼写或造句的错误,不利于人们掌握最基本的书写和阅读技能。[5] 在人格心理方面,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空间,无数人在网上进行虚拟性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可以说谎、欺骗甚至谩骂而不怕遭到惩罚。这种虚拟性的交流有可能导致学生人格和心理上的异化,使学生变得冷漠、孤僻,甚至缺乏责任感和价值观。在人文情感方面,计算机和网络对人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网络世界里,丰富多彩的画面使人目不暇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快餐式的大白话文字,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变得肤浅和直接。

五、结束语

以上关于电视、计算机和网络弊端的论述,并不是要贬低新技术独特的教育功能,而是说明我们在推崇新技术的同时要警惕它们的弊端,以便扬长避短,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果。其实,在传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新旧技术之间早就呈现出多种技术并存的叠加态势,并不存在明显的代替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万能的传播技术。每一种传播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旧技术一般不以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而丧失自身的使用价值,因而不能以技术的新旧作为其使用价值的衡量尺度。与传播技术相对应,教育技术也不应该以新旧论高低,优化组合、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应该是当代教育技术追求的高级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9.

[2]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66.

[3]R.Heinich,Instructional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1999:65.

[4]刘卫民.看电视能代替读书吗? [N]人民日报,1999-4-5.

[5]松涛.过早接触电脑影响儿童身心发展[N].上海新民晚报2001-5-6.

猜你喜欢

媒体技术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