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2009-04-03蒋珍莲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问题

蒋珍莲

摘 要:本文以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资队伍培训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几个方面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 教育信息化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10-03

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实现大规模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8年初对广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选择了广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10所高校,包括广西综合性、民族类、工程类、师范类、医学类等各种类别的院校,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本文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有待于决策者和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速,但与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校园网建设方面,到2002年为止,全区所有高校都实现了校园网的建设,并不断地完善和升级;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基本覆盖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实现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图1显示了我区各高校的校内联网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广西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的联网比例在75%以上。

图2反映了广西高校对师生的计算机配备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高校中,教师平均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的高校占40%;管理人员则比教师还要高一些,平均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的高校占70%;对学生来说,平均2~5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的高校仅占40%,还有一些高校每21人以上配备一台计算机。

经过多年的建设,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水平已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被调查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但整体上与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比例上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和效果不够理想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高校的教学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阵地,其应用的状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和效果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够普及。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高校仅占30%,这说明广西高校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教师不在少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普及。

(2)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效应用不够理想。图3反映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媒介、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四方面的教学应用效果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多数高校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教学评价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说明,广西各高校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以及提高应用的实际效果。

(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应用主要看教师是否利用了网络资源,师生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到充分的交互。从这一点上看,广西高校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程度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教师所采用的仅仅是多媒体教学,主要使用单机版的PPT教学课件。在2007年笔者对广西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中,有7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的教学效果不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大。这说明,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和效果任重道远。

3.教学资源建设分散,重复资源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资源建设是核心。几年来,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下,各高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调查统计数字来看,广西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许多资源大都是离散、孤立的,闲置现象严重,且重复率高;其受益范围也只是其所在的学校或专业,实现共享的教育资源占少数;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高校以网络课程为基础建设成的省级精品课程29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截至2007年)。而自2003年到2007年,教育部评审出的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的国家精品课程是1678门,这说明广西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1]

4.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不均衡,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从广西各高校的各项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各高校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而且每年的投资在不断递增;而在应用、软件建设及人员培训上面的投资相对不足。一方面,教学资源建设投资不足。70%的高校认为软件建设资金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80%的高校认为从事软件建设的人员不足。另一方面,缺少激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投资。首先,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应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80%的高校认为缺乏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成为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突出的问题;其次,70%的高校认为教师培训经费不足。这说明,大多数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经费分配不够合理的情况,造成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

5.教师的信息素养在逐步提高,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广西各高校不断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采取全区高校统一组织和学校自行组织的形式对各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在开展各种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和教学实践中,建立起了一支懂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不断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技能与素养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60%的高校认为学科教师只是基本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20%的高校认为学科教师还不具备教育技术理论知识;80%的高校认为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和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一般,10%的高校认为学科教师不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的能力;所有的高校都认为教师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不太理想。这说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信息社会教学的需要。

6.广西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是保障。广西各高校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在被调查的高校中,80%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条例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政策;所有的高校都制定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制度。另外,在对教师应用网络课程的情况调查中,有21.3%的教师反映学校制定了关于选修网络课程的学分制度,说明各高校对信息化政策的制定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也从调查中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或者说是应用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政策上的约束和缺乏激励措施,这说明各高校在政策的执行力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1.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广西属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资金投入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理顺管理机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理顺管理机制。建立一个能够站在全校的高度、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信息化领导机构;成立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由专门责任部门以及院系负责人参加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是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

其次,注重实用,提高投资效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不可不切实际地盲目投资,赶潮流,超前投资。另外,还要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经费的效益问题加强分析和研究,探索提高资金利用率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节约型的预算方式和投资模式,使高校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

再次,要注重各部门的协调。一是要注重设备的采购部门与使用单位的协调,使购买的设备符合教学的需求。二是要注重设备管理部门与设备使用单位的协调,最大可能地发挥好设备的各项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提高教育资源的建设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育信息资源是对一系列提供学习、支持学习与改善学习事务的总称,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2] 教育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提高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提高其建设水平。

首先,对于教学资源建设,学科教师对本学科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懂得本学科的教学规律,知道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他们制作出的课件应该是最有特色、最富成效的。[3] 因此,激励学科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来制作相应的教学资源是有效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促进信息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合适的教学平台+优秀的教学软件+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建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只占50%,在建好的教学平台当中,有的也是因为网络环境问题或软件本身的问题,学生的点击率非常低,没能达到教学效果。另外,建立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促进网络教学软件应用的有效方式。因此要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整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4]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搬到教学当中、混合到教学当中,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及管理工具,必须靠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必须促使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技术能力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广西高校虽然对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但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不高。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得不好,在很大程度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保障广西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和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对各级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进行多层次、多批次的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5.完善高校信息化政策的建设,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首先,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高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教育部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制定了相应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为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各高校也要在结合教育部以及区教育厅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针对性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以提高本校教师进行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政策,但只有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其管理、调整和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岩,解月光.关于高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8):65.

[2]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12.

[3]许新龙.论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4(2):65-66.

[4]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4.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高校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