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
2009-04-03柳军李彦武
柳 军 李彦武
摘 要:高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自成体系,形成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采取行政、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实现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校际间共建共享,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 教学资源 校际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54-03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已日趋成熟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数字化资源在校际间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成为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共建共享内动力不足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包括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几个方面的观念。如果观念得不到更新,思想认识上不去,共建共享工作便会缺少应有的内动力。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领导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的重视程度,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重视不够,跨校建设教学资源方面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高校对此也缺乏热情,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有的甚至排斥资源对外共享。
其次,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观念也存在校内思维模式的局限,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保障本校教学为目的,所开发的资源往往是封闭式结构。
再次,高校教师也缺乏优秀资源开放共享的思想,而是盲目竞争攀比,有的教师还将自行开发建设的一些优秀教学资源“储藏”起来。另外,由于资源平台及相关管理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有时教师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的设计成果得不到及时上传与展示,打消了部分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不迫切,没有把校园网当成获取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
2.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
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权威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一方面,各院校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态度各不相同。由于院校之间的人力、物力以及场地设施等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那些办学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资源较为充足的院校由于有着较强的自给能力,缺乏合作的动机和热情,对与兄弟院校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许多事情议而不决,没人拍板,许多事情决而不做,没人督促。特别是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投入和学校间利益分配方面,更是不易达成共识。
因而,要想协调好各院校之间的利益,实现各院校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实现统一指挥协调,统一组织管理。
3.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的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
各院校的许多媒体资源只能供本院校教师使用。有些资源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来,但由于素材被封装在特定的媒体资源中,只能一次性使用,造成资源素材的复用性差,资源使用率低下。而且,由于资源缺乏统一的用户界面,在色彩、布局、导航设计、菜单设计等方面差异较大,增加了使用者在跨校际访问教学资源时的操作难度,并且增加了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难度。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结构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资源库逻辑关系、资源库模式不尽相同,很大程度上互不兼容。资源库之间互操作困难,资源难以有效集成,也难以适应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分布式建设和使用,网络优势难以发挥。
4.缺乏规章制度做保障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过程中,管理机构需要按照有关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没有可以参照的规章制度,会对建设中各行其是、无序发展的状况找不到处理依据,无法着手处理,导致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技术层面的工作严格按照指定的标准进行,保障建设工作按预设的轨道正常运转。
对于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利益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对等,也必须依靠有效的规章制度去协调,使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要结束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无序、浪费和低水平局面,确保建设工作依照有关技术标准,调整各院校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关系,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就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
二、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以增加内动力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干预强度。政府有关部门及各高校领导必须克服求稳怕乱的惰性思想,充分认识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新时期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各高校应树立全局观和系统观,破除部门所有、画地为牢的本位主义思想,把教学资源看成各兄弟院校的共同财富,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工作,充分认识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高校教育技术人员及教师要树立校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构建开放的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不同资源库的有效整合和数据交换,消除信息资源孤岛。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共享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学资源及媒体开发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高校学生应将日常学习环节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结合应用,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应学网用网,主动从校园网平台、校际共享网络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源。
2.构建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针对当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缺少校际间合作与互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统筹管理机制的现状,本文认为应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高校联合构建一个管理机构,以便在一个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实现校际资源共建共享。这个框架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包括纵向调整机制和横向调整机制。纵向的调整由校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实施,主要解决校际问题;横向的调整主要由校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完成,主要解决校内问题。其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校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相关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和资源的配置调度;资源共享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协调各院校职责、权力和义务的分配;共建共享的指导工作和监督工作,协调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实施问题;共建共享效果评估工作,对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估;对重大问题规划协商处理,授权各院校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各类校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学习讨论等。
校内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由本校分管校长任组长,各有关处室、院系的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可根据工作需要下设采集组、数据组、技术组、开发组和外联组等分管各项事务,其中外联组负责与兄弟院校进行联络沟通,其他各组负责校内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工作。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校内共建共享方案和具体管理制度;落实有关资源共享的规划和决定;组织校内资源的采集、整合、传递、加工和管理;校园内各部门、各院系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协调;与其他院校就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日常事务进行联络协调;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考核等。
3.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
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建设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各院校的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统一的制作标准,规范和统一各院校资源建设的行为,实现各院校资源库系统的数据库共享和互操作。
一方面,要依照我国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资源建设。如国家教育部推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有利于改变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无序纷争的局面;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对教学资源库的系统化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提供了指导不同层次应用的具体方法和准则。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一些标准。当前国外关于教学资源标准化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很多,如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IMS的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等。
此外,各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资源和数据的分类方案、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标识语言、交换协议、资源组织、资源库的模式选择和数据的封装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在建设工作中使用。
为使各种标准在建设工作中切实得到贯彻执行,各级校际共建共享管理机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宣传,组织相关的研讨会,下发关于标准学习的文件,组织学习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认识到遵循标准开发的重要性,为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4.依靠制度做保障
要行使机构职能,规范参与者行为,就必须有管理制度做保障,高校实现资源的共享也离不开一揽子有效的管理制度。从组织角度看,主要考虑共建共享的管理机构、职责和义务分配、协商机制。从技术角度看,主要考虑校际间资源库、数据库整合工作规程、各高校接入共享平台的注意事项等。
5.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共建共享
实现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能只强调资源的公共性和资源共享的无偿化。共享机制也应该遵循效益原则,明确各高校应该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益。对于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在使用方面可采用适当的收费措施,按照“谁使用谁付钱、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无知识产权的公用性资源则尽可能地实现免费共享,从而扩大资源共享的受益面。总之,参与共建共享的高校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丹鹏,邓世昆.数字化校园新课堂:多元整合的教与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2]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江苏高教,2004(4).
[3]陈炳木.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性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
[4]赵丽央,伍硕.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模式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7).
[5]何朝晖,戴龙基,肖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
[6]王常策,毛祖桓.高校合作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1(4).
[7]Beverly Abbey(丁兴富,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