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音的意识驱动及“李约瑟问题”

2009-04-02马国瀚张建忠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李约瑟想象力

马国瀚 张建忠

[摘 要]本文从任鸿隽总结出科学的特征:崇实、存疑、贵确,探讨了“李约瑟问题”,认为其成因是多维多面的,其中西方音乐在意识驱动对于构建近代科学体系,促成其结构是内在动力,致使东西方科学内秉和复杂构能方面存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现代科学 李约瑟 音乐 想象力

作者简介:马国瀚(1970-),男,汉, 河南开封人,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子通信、机械电子工程工作;张建忠(1972-),男,汉,河南开封人, 讲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机械、机械检测控制等专业研究。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11995.3)是20世纪中的一位倡导用科学文明来照引人类进化前程的“文艺复兴式”的学者。他具有丰富的科学素养和过人的胆识,以其独特的、冷竣的目光审视着人类整个科技文明的智慧成果,也引出了迷一般的“李约瑟问题”。

一、“李约瑟问题”的由来

20世纪中国与现代科学可谓纷繁喧嚣、迭荡起伏,史称的“西学东进”也正是在这短暂的一百年间逐步被从西方引进、扎根和成长,这期间并非是平坦、顺畅而是充斥着巨大的艰辛、曲折和阵痛。

当我们回眸百年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时,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研究生物化学的学者就会突兀地矗立于我们面前,只是因为他在上个世纪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他在其中所提的“李约瑟问题”。

关于“李约瑟问题”较完整的表述是: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1]

其实“李约瑟问题”引发也是很偶然的、大跨度的和尖锐深刻的,使每个为此着迷的人都欲罢不能。而李约瑟其人本身就是有着多重身份,思想和学识高度综合、跨越的缜密学者,也只有李约瑟才能够提出如此古怪、诘难和近似前后矛盾的问题,使中国学者入迷般投身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如果再将这一问题置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争论背景之下来思考,就更会使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最终受益地将是中国科技的迸发突进。

二、科学应谓: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

1915年,浙江人任鸿隽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在《科学概论》中,任鸿隽对于科学精神,总结出五个特征:“一是崇实,二是贵确,三是察微,四是慎断,五是存疑”。其中又以“崇实”为其本源,即当考究知识的起源时,就不能不去运用意志(具有强目的性)来观察、接近自然世界,正如伽利略所讲:

哲学是写在一本叫宇宙的宏篇巨著中,而这本书时刻敞开在我们的眼前。[2]

这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

相信有一个离开直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3]

科学的作用就是要认清这个“外在世界”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的作用是怎样做和能否做。也就是说,科学与技术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最终产物,在这里如果离开人或自然其二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出现,但是最终的、最根本的都要以自然世界为基础。在此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中都着力大量培养实战技术人才,定期派遣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到科研机构或国内大企业研修,通过科研一线的实际磨练来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突出知识的运用。

而“存疑”与“贵确”则是西方现代科学的策动源和引路标。现代科技发端于“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对“上帝”是否存在产生怀疑,并挑战了“上帝”的权威。此时时间的指针指到1616年终于如破堤之水,拉开了西方“人性解放,科学昌盛”的新纪元。在对“上帝”一次次的质疑中,由于“上帝”一直保持缄默而总能引发出各种议论和争锋,使西方人逐渐懂得:“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可以理解!”[3]。而在人类有史以来最胆大妄为地动用智慧去感触和了解周围世界的行动中,和在一次次探险、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提炼、类比、抽象的尝试里,最终的收益者科学则一路狂飙,所向披靡!

在贵确中,西方现代科学又是以实验验证体系为基础用以构建其结构,其中又以数学演译为其精髓。而在中国古代验证性实验突显单薄是有其窘源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把“究天人之际”作为其根本问题。天,即是人化的自然,不存在由“万能”的神创造的纯粹对象大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个“家庭成员”,他决不可能是自然的征服者,即“天与人”是同一个主体。在没能分辨清自然与自我的区别时,就不会存在一个“独立的意识”,也就更谈不上对自然的发现和实验了。

三、乐音的意识驱动是构造现代科学体系的想象力

西方人对音乐的酷爱,已经达到“疯魔”的地步。15世纪欧洲人正是带着音乐、拿着枪、驾着船踏上殖民扩张的疯狂行程。

音乐(music)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的“muse”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和科学的七姊妹。由“缪斯”的职业性质,就能提示我们:希腊人认为凡与追求真与美有关的都与音乐相伴,音乐反映着宇宙和谐的法则,是“神”的语言。音乐也就成为神秘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祭祀典礼中,音乐、舞蹈、颂唱三位一体,其中音乐的地位格外突出。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做了有关声音与数学相互关系的实验,并在教义中指出:音乐和算术是不可分割的。数字是开启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钥匙;而乐音与节奏体系既是按数字排列,就必然体现天地之和谐并与宇宙对应。柏拉图更是对音乐推崇备至,并且认为音乐在国家教育中应占据崇高地位:

音乐教育至关重要。节奏与旋律比其他事物更容易渗入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扎根……受过正确音乐教育的人能敏锐地觉察缺乏美的事物,也会厌恶丑恶的东西,他会赞赏美好的事物,为美好的事物所激励中吸取营养,使自已的心灵变得美好……受过这种教育的人长大成人后,会很自然地欢迎理智的到来,理智在他看来就好象是早已认识的老朋友。[4]

早期基督教曾用古犹太教和古希腊的音乐用以演唱圣诗,罗马的天主教和雅典的东正教的圣咏也引来无数信徒,这便是西方音乐风格真正的起源。而音乐也从皇家、贵族圈中传入世俗社会,为千年后伟大的“文艺复兴”埋下伏笔。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是以拉丁文翻译的新学术活动为开端。到1200年,北欧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成为科学与哲学的中心,而在南欧以博洛尼亚大学法律和医学而享有盛名。这三所大学确定了持续至今的大学模式。

在当时,大学标准教材中,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物理学》、《论天象》、《论生灭》等科学论著。在数学方面,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以及理论算术或数论深受欢迎。而这期间阿拉伯文化的融入,特别是阿拉伯数学符号对于古希腊科学著作所做的大量的注释,也使得数学面貌变得简洁而规范。与神学密切相关的音乐,也在大学教育中占据了十分显著的重要地位。

学者们还广泛地搜求古希腊、古罗马和其他古代文明的知识,以汇编成百科全书。而当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被重新挖掘显现,便立即震惊欧洲,引起新的深深思考。文艺复兴的众多巨匠们透过中世纪由于宗教在思想上的禁锢而形成的“黑暗的但已开始残破的墙壁”,找回了古希腊能与众神平等对话的文明,而反射出人类心智的强大。从而借助于对欧洲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与自已不懈努力,焕发出人类历史上最绚丽辉煌的伟大时代一个发现众神,而又能成为神的“树人”时代!

随后音乐进入了巴洛克时期1600~1750(巴赫逝世),音乐形式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移,这时音乐的旋律性成为音乐美的表现的最重要的方面。而在音乐的旋律上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扩展、延长所展示的音乐情绪特征,就成为巴洛克音乐风格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音乐变得简洁、跳动而富有变化。

一种富有动力的结构就是以有旋律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的节奏,稳定的节拍从曲调一开始就持续着推进,直到乐曲终止为止。

节奏使巴洛克音乐抓住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特征与推动力。[5]

而这一切不正是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发展的意识驱动力吗?从几个公理导入、铺垫展开、交织联系、变化发展,直到还原突现。此刻科学与音乐的关系绝对是一一对应的!也正是巴洛克时期,诞生出了培根、笛卡儿、莱布尼兹、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一批现代科学史上的天才式的、奠基性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涌现决非偶然!

到18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又出现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确立古典交响乐和奏鸣曲。

为表达巨大的思想,提出富有哲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既不同于适应宫庭贵族趣味的音乐体载,也不同于传统宗教领域的音乐体载。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及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促使音乐家在器乐体载创作领域,寻求能够用器乐化的形式,表示现实感情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更大的紧张、对比度,对个性的张扬、解放,对内心情绪给以更为充分、直接的揭示和展开……与此同时,是这种表现能够成为巨大社会感情的载体,并努力使其本身具有这种承载能力……从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上说,这种音乐体裁代表的是人类文化史上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必然产生的一类文化形式。

当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时,历史又将这种机遇给了欧洲。[5]

在工业文明时期,科技早已成为一项专职性工作,而现实需要的扩展,促使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更为广泛。而上述音乐上的巨大发展,得以不断地补充着、滋养着人类创新的想象力。而这正是一条异常清晰的主线,深刻地揭示着科学与音乐血脉姻缘,毋须多言。

四、结语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争论一直存有歧义,须将其摆入历史进程、人文背景,包括东西方的思维建构习惯中去考量。这其中几个关键,应加以关注,其中西方音乐无论在其丰富性、复杂性、源驱性以及所造就的辉煌和喷涌出的杰出人物,都是巨大的,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和有待研究。而西方音乐对于科技体系创立中的影响,或许只有西方人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

参考文献

[1]董英哲,吴国源,对“李约瑟问题”质疑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72

[2]郑晓松,杨庆峰,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范式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13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43

[4]柏拉图,柏拉图文集(第二卷)[c]王晓朝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69

[5]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0,77

[6]刘钝,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2)

[7]余治平,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贡献访蒙培元研究员[j]哲学动态,2004(2)

猜你喜欢

现代科学李约瑟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打开新的想象力
现代科学背景下舞蹈治疗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对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的几点思考
也谈“李约瑟问题”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