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跨专业领域研习型博士教育系统

2009-04-01魏能涛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3期
关键词:研习研究室工学

魏能涛

仿效习武者走出自家师门,敲开其他不同流派的武馆之门,谦恭地说一声:请多赐教!征得同意后,就在该处进行三个月左右的学习和研究,求教于师长,切磋于同辈,以提高自己的武艺。这就是正在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脑信息工学专业博士教育课程中实施的“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改革,日语简称为“出稽古(出门学习)教育系统”的模式。此项改革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2006年度“建设具有魅力的研究生院教育支持项目”的重点支持。

一、需求产生改革

九州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国立工科院校。该大学的脑信息专业,是工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也是当今热门学科。该专业的研究课题《生物和机器人钩织的脑信息工学》入选文部科学省21世纪重点工程项目。为推进教育和研究的双向发展,该专业开创了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

首先,该教育系统的建立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专业学科在吸收其他学科新成果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进而形成新的学科。九州工业大学的大脑信息专业的研究方向,是把大脑科学和工学相融合,为机器人、汽车等构置更多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如智能、柔和性和协调能力等。该研究生院的教授夏目季代久氏认为,“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出现在脑信息工学专业,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师是神经系统、数理模型、脑电路、机器人等各方面的专家,但没有一人是所谓脑信息工学的专家。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这门新的专业学科,靠一个人或一个研究室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打破专业和研究室壁垒,加强相互协作才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同样道理。学生进行跨专业、跨研究室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自身会有收获,还会带动各研究室、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本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定会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该教育系统的建立是培养人才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社会对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并不十分满意。主要问题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博士,其知识和研究过于专一,交流和沟通能力不足,较难融合于社会,不易为单位所用。以至不少公司、企业对博士敬而远之。出现了尽管社会需要博士、但博士却难找工作的现象。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改革研究生教育的提议中,就提出要建立一种能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口径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研究、学习环境和场所,让学生在相互切磋、钻研的环境和氛围中,提高、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作为一个新学科,九州工业大学脑信息工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未来在研究机构、企业承担领导责任的研究者和新事业的开拓者。要达到这个目标定位,毕业生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素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该教育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古川彻生教授认为,蜗居在一个研究室、埋头于一个研究题目是很难培养出上述综合素养的。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就是培养符合未来需求、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名副其实的“博士”的教育系统。它培养的不仅是能在原有专业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还要有开创新学问、新学科能力的专家。

二、改革的做法和步骤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跨专业领域研习型博士教育是否有效,学生本身的素质至关重要。改革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也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该专业加强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开展了全能“英才”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基础素养。同时,重视提高作为研究者、技术人员相关能力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外语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营造配套的条件和环境。此项改革得到了九州工业大学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校方组织建立了包括生命工学、机械工学、电子工学三大领域,涵盖神经生理学、行为心理学、混沌神经学、计算理论、集成回路、机器人技术、管理、模式识别、机械、电子等多个专业共22个研究室的所谓修炼“道场”。各研究室分别公布了最新技术内容的菜单以及可以接受外来研习的专业目录,营造出一个适应学生学习的平台和环境,供学生选择。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外地或国外大学研修。学生根据研究、学习进度和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研究室协助指导,安排外出的时间、地点和研习内容。外出研习一般安排在博士课程的前两年。

为提高研习效果,编写短期研习教材、建立教师指导制度等举措也在计划之中。

三、初见成效

九州工业大学脑信息工学专业的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已实施两年,有26名学生通过这个方式进行了学习。其中,既有该专业各研究室之间的交流,也有学校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也有和外国、外地大学之间的交流,学生反应积极,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改革也得到了文部科学省很高的评价。

1. 通过跨研究室研习,学生学习、掌握到了通过一般课程所难以掌握的其他专业领域技术和知识的精要

机器人专业博士生真田笃通过研习,学习掌握了FPGA开发技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从事脑内视觉技能组织研究的博士生高椅和志,到计算理论的研究室研习,掌握了心理和生理实验的数据模型化技术,并制作了研究需要的模型。学习计算理论的博士二年级生园田隆,选择到筑波大学学习管理,模拟公司总经理的角色,就团队运营和管理进行实战学习。电器回路研究室的博士二年级生江口正德,到计算理论研究室研习。他认为,研习除在专业上很有收获外,还在和别的研究室的老师和同学相处中,知道了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做学问的精要。

2. 跨专业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们普遍认为,“穿越研究室之壁”,在其他研究室学习,体验和自己研究室不同的文化气氛,是一种非常刺激且珍贵的体验。这种学习和训练,使自己具有了从其他角度审视所学专业的机会,视野更加开阔,对推进自己的研究大有裨益。如机器人专业研究室的学生神田敦司,到计算理论的古川研究室研习,找出了自己研究进展不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博士三年级生吉塚武治,在机器人视觉研究中遇到困难,选择了到此领域更强的山口大学研习,顺利解决了研究中的难题。

3. 通过交流,增强了教员和学生的活力

老师们纷纷反映,或许是有了新的经验,归来的学生几乎都增加了活力,讨论会发言积极,也更注意对后辈的关照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有的学生甚至让人感到像是换了个人似的。通过研究室之间人员的交流和技术转移、学生间的切磋研讨、相互学习和激励,也带动和增强了教员的活力,进而为研究增强了活力。博士生山本尚幸说,在和自己研究室不同的环境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特长,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学生西田和古贺称外出研习的三个月,非常刺激和充实,感到像是总有人从后背推着自己似的。博士二年级生常盘达司选择到新西兰奥塔戈大学进行研习,他认为在解决异国他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增长了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交流和沟通方面的能力,积累了一生的财富。不少同学还谈到,外出研习,一是提高了专业技能,对研究大有帮助;另一方面是拓展了人脉关系,为未来协作研究打下了基础。现在能很自然地进入别的研究室进行研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总体来看,跨专业领域研习型教育系统还在初期探索阶段。设计者们认为,该系统的理念并不复杂,但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深入下去,将对整个传统的教育系统产生划时代的冲击,如打破研究室壁垒,确立复数教员的指导体制等。

当今世界,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技术、知识载体和创新动力的专才,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活力的关键因素,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数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但毕业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从实际上看,开门研习并非完全新创,但像九州工业大学这样进行跨专业领域、跨研究室的研习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尚属少见。该系统打破专业领域、研究室之间的壁垒,加强交流和协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做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不乏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教育组)

责任编辑 张 鹤

猜你喜欢

研习研究室工学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基层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的改革走向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上海党史报刊社表彰一批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
“有了青年团,工作容易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