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课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09-03-31万香芝
万香芝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采用的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立足于日常教学中,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慢慢地接受它,记住它,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习的组织者、指导着、参与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讨问题的环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借问题促探索,借问题促发现,借问题促创新。当学生有所发现时要赏识学生的见解,分享学生的乐趣。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许多幼稚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地解答、引导、点拨、帮助;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感悟、发现,一旦学生有所悟,有所收获时,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只有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学生才善于思考。“不唯书”、“不唯上”,有自己独
到的见解,敢于提出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磨练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自觉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达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表现为毅力及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智力为大学生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坚强的意志则是维系创造活动的可靠保证。首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创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重要性,自觉地去实践创新,以达到预定的创新目的;其次,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坚韧性表现在克服创新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为了实现创新目的能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鼓励他们付出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愉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制性,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逐步形成自制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检测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同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在教学中明确向学生指出任何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并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如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发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形式统一于创新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谓求同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必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创设求异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
总之,“国家要有所发展,个人要有所作为,决定因素在于是否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国富.职业学校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坛,2004.
[2]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辽宁教育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