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课程与高职院校课程的比较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2009-03-31解丽娟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比较研究

解丽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课程与高职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并结合会计专业,来突出职教课程与普通高校课程的不同点,然后抓住目前高职课程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且结合高职课程的特点,来探究改善我国高职课程的实施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 比较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类型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更直接地反应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现

高职教育特色。

一、普通高校课程与高职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1.课程体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

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具有学科性、学术性、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以发展科学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则更强调基础性与学术性,提倡通识教育,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通晓国际实用适用会计准则、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和注册会计师业务以及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而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区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和生产经营第一线需要,掌握会计必要理论,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高等应用性人才。从以上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能解决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建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从事本行业范围内的技术性工作,能解决具体问题,以达到其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

2.课程分类和课时比例不同

普通高校的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1)公共课程:一般是任何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高等学校规定的公共课程有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课、体育课,还有德育课、劳动课以及军事训练课等。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公共课程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2)基础课程:是某一系科或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一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基础、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3)专业课程:是某一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施形式和课时安排主要是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普通高校的课程按其设置层次来说,除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其更加注重实训课(也叫实践课)的设置。在《关于高职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在专业建设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来,以会计工作流程设计学习领域,将专业能力划分为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和查账验资能力,使能力培养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实践操作内容丰富,仿真性强,生产性实践教学课时达到40%以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更强调实训课程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课课时比例与实践课课时比例相当。

3.评价方式不同

对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由于普通高校的课程大都是理论课程,常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高职院校课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实践实习课程,它的评价体系包括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评价,所以就不能单一的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采取操作考试评价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作态度,应变能力和反应敏捷程度等。

二、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课程的学问化倾向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带有过分学术化的倾向,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了本科的“压缩型”。结果是过分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学制又短,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上、动手能力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些高职学校没有办出职业学校应有的特色,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加大专业理论的深度,从课时安排上,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业课的课时,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借用本科教材。高职课程根据知识系统性的需要而不是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知识,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2.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却未能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只注重了高职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技能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是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往往有些高职学校的一些专业,仍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甚至错位的现象。

3.实践课程课时少,实训条件差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所欢迎的。高职教育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加大职业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来。随着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规模和实训基地建设都都应相应的与之配套,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有些高职学校还是没有建立起相应措施,来应对学生规模扩大的问题。

三、结合高职课程特点,改善我国高职课程的实施途径和对策

1.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课程目标的岗位针对性强。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从而要求培养的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而且各门科目都须体现其职业方向,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针对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岗位针对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劳动者。如今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周期越来越短,每3~5年就有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每年有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同时大量原有工作岗位消失。所以高职教育为实现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目标,课程设置必需紧跟市场需求。

2.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习者自身的素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建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所以对课程目标设置时要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才能培养出让社会和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课程目标是技能,应从以培养再造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创造技能为主,从以培养动作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智慧技能为主,从以培养简单、重复的技能为主转向以培养复杂、灵活的技能为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好的课程需要靠教师才能实现它。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教育,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具有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弘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优化教师队伍,达到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需求。例如,会计专业的教师要想成为“双师型”教师,仅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很难把会计课程讲得深入浅出、很难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所以会计教师要经常深入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4.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加强校企合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加强校企合作。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让学习内容融入到具体的经济业务中,让学生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5.课程评价方式科学化

高职院校对课程进行考核评价,不能只采取单一的笔试,要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程,可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4]吴纪生.浅谈高职院校课程的现状与改革[J].职教论坛,2008,(7).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柏霞,张春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7).

[7]王娟.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比较研究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评价的探讨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