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式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条件与机制研究
2009-03-30陈金良
陈金良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二战后日本的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工具,阐释了跳跃式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条件,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建立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报酬递增机制,以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
关键词:市场机制 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 报酬递增机制
跳跃式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起飞”之后出现的以高速度、高结构和高效率为基础的阶段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是由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机聚合的结果。由于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但总是出现于工业化的特定阶段。
跳跃式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条件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相结合
自主性原发创新由先发利益驱动,创新者是技术和制度发明的主体,技术创新投资巨大,从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到商品化的周期长,其特点是高沉没成本、高风险和高收益;后发国家受技术后发利益驱动,通过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吸收和创新,可节省大量原创性投入,其特点是低成本,短期内可以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一般地说,模仿性学习创新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但持续时间短。自主性原发创新国经济增长率一般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二)主导产业的超速增长和高速转换
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转变的发动机;主导部门的更迭,能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主导产业部门具有很高的生产率,其增长可以使人均产出提高,促使企业把增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高生产率的投资;还能产生很大的引致需求,吸引生产要素和产业在优势区位集中,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进一步强化发达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优势。一系列新的主导部门的高速发展,并取代老的主导部门,是一个国家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罗斯托认为,在“起飞”之后至技术成熟阶段,将出现一段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过程。“起飞”阶段是复利增长时期,起飞阶段要求投资率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一个或多个制造业部门以很高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行政治、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将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工农业,促进新兴产业迅速扩张。在技术成熟阶段,一国经济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能够广泛吸收和有效利用现代技术的最先进成果,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旧的传统产业走向成熟,主导产业群体依次更替,产业结构具有高变化率的特征。有学者将跳跃式经济发展看成是专业化经济和均衡分工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的结果,是在经济平滑“起飞”后出现的经济现象,但在完全分工状态时,经济进入减速增长,否认一国在工业化完成后再次出现跳跃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四)较高的资本形成率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在各国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的增加来推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表明,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新加坡在1963~1983年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9.3%,投资率从22%上升到45%;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跳跃式经济发展,也是国内高投资率和利用了大量外资和外债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高投资率成为跳跃式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五)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高效率的政策供给
制度和政策是一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求思想意识形态、文化等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变革同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维持制度结构体系内部的协调,实现制度结构变迁的高效率。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改进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均衡分工水平;能为经济组织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经济组织效率。政策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直接杠杆,它可以改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规模和方向。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效地利用各种经济参数,建立高效率的宏观、微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实现跳跃式经济协调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基础产业作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影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也是国民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增长点。其主要功能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减弱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还可以强化地区经济“极化效应”,形成地区经济优势;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交易效率,加快分工演进速度;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性,可以加速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创新和传播,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跳跃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机制
跳跃式发展的阶段性是多种经济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跳跃式经济发展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形式,其特点是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无序性,尤其是对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不完全信息的调节失灵,从而使市场均衡增长率不能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跳跃式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市场机制调节主要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引导和经济利益刺激,促使各经济主体追求更高的分工水平,推动均衡分工向完全分工演进,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因而,这一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并且是极少见的。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大危机的爆发,萨伊的传统自由经营论不能自圆其说,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二战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张,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是不够的,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报酬递增机制。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是一种自觉调节机制,是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的统一,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非线性特征,它通过影响交易环境和交易效率,进而制约分工进程。顺市场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制度结构改革和政策工具创新,以便打破区域经济低水平循环“陷阱”,为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逆市场调节主要运用补偿性、发展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经济结构,抑制经济波动,克服收入分配不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报酬递增机制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超速发展的重要机制,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各区域在报酬递增机制上的不同,必然导致跳跃式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约束逐步强化。由于世界市场农产品和石油、铁矿石等初级资源价格上涨和美元持续贬值,国内农产品和初级资源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产品成本不断上升,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产品出口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考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以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向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传统物质经济下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推动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为知识经济下主要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投入推动的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也转变为对产业结构的供给调节与控制投资、出口和消费需求结构及规模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收入政策的需求调节相结合,以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仅靠传统资源导向型产业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会付出极高的代价,不仅资源消耗大,经济增长效率低,也可能是高速度低效益、高增长低发展。如果一个区域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发展迅速,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该区域的报酬递增机制完善,会出现跳跃式经济增长。知识产品具有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高沉没成本、低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规模经济效果显著、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因此,知识产品的成本递减与报酬递增决定了知识经济是报酬递增的经济,知识要素正在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还是高增值、高渗透、低污染的新兴先导产业,其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会对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极大的驱动力,刺激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落后地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发展速度慢、水平低,报酬递增机制不完善,投资引诱小,难以摆脱低水平循环困境。通过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落后地区制度结构和政策结构的调适和完善,提高制度结构变迁和宏观调控政策效率,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使落后地区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跳跃式经济发展的对策途径
完善经济机制作用方式。要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需要对跳跃式发展机制进行动态协调。既要培育和建立市场机制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报酬递增机制,又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报酬递增机制为支点,以政府主导的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为根本动力,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制度均衡的低水平是地区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加速科学技术开发进程。技术创新促进优势产业更替,并决定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因。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部门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是推动一国经济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我国企业产品质量差,附加值小,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落后,研究开发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推广面窄,商品转化率低。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力发展新技术推广中介组织,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
提高产业结构转换率。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1963~1973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1.1%,1973~1980年为8.1%,1981~1990年为8.0%,这与其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是分不开的。20世纪60年代,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出口体系,以食品、纺织、化学制品工业为支柱产业;70年代初,重点发展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70年代末,重点发展电子电讯、机械、高级材料等资本技术密集产业;90年代,重点发展精密机械、航天等10大新兴产业和光电技术、工业自动化等八大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是高增值、高渗透、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兴先导产业,是实现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支点。加速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可以在知识经济中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信息产业化、网络化还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知识、技术传播速度,强化分工的网络效应,提高均衡分工水平。
参考文献:
1.[美]西蒙•库兹涅茨.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国家统计局等编.2004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