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概念图促进生物学知识的正迁移

2009-03-30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概念图相似性变式

黄 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为迁移而教”,其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一、使用概念图,增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在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相似性的机会。概念图的使用为寻找事物的相似性提供了一种工具。

例如,学生学习血糖平衡后,总结出血糖平衡的概念图(图1)。

在学习水分的平衡、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共同点:①保持相对平衡;②都有来路和去路。让学生模仿血糖平衡的概念图,画出新的概念图(图2和图3)。

这种寻找共同因素来绘制概念图,从而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应用,如: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模型以及碳循环模式图等。

二、使用概念图,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概念图可以使师生头脑中对概念关系隐性的认知方式显性化。学生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理解、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有效。

例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学生普遍觉得概念多,很难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整理为如图4的形式,学生就能够有效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同领域的概念交叉链接促成了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跨越,大大地提高了思维品质。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非本质特性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而改变概念图的排列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图4的概念图可经过修改后让学生完成变式练习(图5)。

(答案:1相对性状2等位基因 3显性性状4显性基因5表现型6基因型7杂合子)

三、使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生物学知识比较多而零散,每部分包含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原则。而概念图的层次结构可使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的组织。生物课堂复习运用概念图,就能把这节课或这个单元的主要概念及相互关系讲得更清楚,防止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遗漏或曲解概念,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如在复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可制作概念图如下(图6)。

教师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的是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使用概念图,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学习对象有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就是“心向”。“心向”对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在进行“遗传和变异”复习的时候,可以把课本中小字体排印的“中心法则”加以强调,先将DNA、RNA、蛋白质三者横向联系(图7),并让学生进行解释。(①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复制、⑤逆转录)

然后要求学生将三者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连接方式、结构特点和基本功能列表比较(下表)。

再由“基因决定性状”一语继续指导学生分析:由于基因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多肽)的合成,见图7中的②、③两线,可以让学生继续就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总结概念图如下(图8)

这里教师通过强调“中心法则”,同时指出DNA、RNA、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共同因素进行学习,实际就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作用,提高迁移的效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喜欢

概念图相似性变式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