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木之天,以至其性
2009-03-30汪乐宏
汪乐宏
张九龄在《感遇》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学生即使犹如草木也是有其独立之人格、个体之情感、自由之思想,教师是很难改变的,何况我们还说不上是“美人”,可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
如此说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在孩子的生命化教学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有其突出的位置,因为对孩子的生命化教育,更多的时候不在平时的琐碎,而在于课堂的四十分钟。
已经是第二节课了,103班的作业早已批完放在了案头,而101班的作业迟迟没有送过来。早读时,科代表的桌上明明垒起小山一样的一堆,为什么没有送过来呢?心中闪过几丝的不快,调皮的孩子们上课又闹哄哄的,两节课后的不耐烦慢慢地释放出来。毕竟自己缺乏教学经验,加上之前的种种不快,就对着全班发了一通火,于是让学生背诵朱自清的《春》。一个不会,两个不会,只好让平时表现好一些的学生来背诵,但背诵的效果还是不好。可以感觉到学生们都很紧张,停顿不断,重复不断,语气也不自然。一堂课上下来索然无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上了些什么内容,走出课室心中泛起阵阵疑问。坐在办公室里,小庄进来笑着试探地问着:“老师你凶起来好恐怖哦,我本来会背的都紧张得背不出来。”的确,我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呀,上的可是名家的散文哪!这样的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有多大呢?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多大的伤害呢?对孩子背后的家庭又负了多少的责任呢?
预备铃声响起,即将轮到103班上课,只有马上调整状态。《春》这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孩子能够接触到细致的讲解,在他们的生命中或许只有这样的一次。 应该让孩子敞开心扉,和我一起去品味、感受。在第一自然段的质疑中,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让我惊叹,不少孩子对“东风”提出了疑问。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明白了朱自清写的春是江南的春,因为江南地理位置上的春风是东南风,所以能够称之为东风。我说到印度的春风时,孩子们欣喜地说出了西风(西南风)(即巩固了地理知识,又体味了散文中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说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的理解的时候,孩子们竟说出了四种解释,远远超出了教参的提示,我心里有说不出感动。其中一种解释:蜜蜂就像我们一样爱闹,在春花中十分活泼可爱,写出了春的活力。猛然间觉得,原来孩子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平时的闹,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可爱。既然是如此可爱的一群生命群体,我怎能以自己的一时性情粗暴地对待呢?讲完《春》,我反思许久。孩子们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对于部分词句多维度、多元化的理解。教师的责任是要鼓励孩子们从自身出发,通过他们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感悟,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因此,我开始放下“尊严”,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语文教师,努力建立生动、自由、亲和的语文课堂。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写郭橐驼种树成功的原因:“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固,其筑欲密。”我们对待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阳光,适当的时候给予甘露,适当的时候给予风雨,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内在天真的本性得到发展。
此后的教学,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内心感受、体会。只有与孩子们达到融合、默契,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教师也能获得生命的幸福体验。《化石吟》中“生字词的记忆与解释”变成了游戏、复述词义与记忆大比拼;当你还没有下令开始的时候,那一只早已搭在脑袋上想要举起的手的时候,我会觉得幸福;当经常在语文课上捣乱的学生自己开始制作课件给同学们讲课文,并积极准备语文考试的时候,我会觉得幸福:当孩子们说故事变成表演,那每一个动作付出的背后,我会觉得幸福;在讲《济南的冬天》中“给山们穿上了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与静时,孩子们说原因是由“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颜色的变化”引申到“薄雪的变化”,再引申到“风儿的吹动”,也有联系后文的“微黄的余晖”得出“雪色反光的刺眼出现的幻觉”等等。孩子们对问题学会由浅入深、多方位地分析的时候,我会觉得幸福。
只有这样给予孩子以生命的教育,尊重他们的本心,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尊重他们的内在天真的本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孩子们才能在课堂上展现生命的精彩。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