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贤慧”
2009-03-27郭艳芳
摘 要:《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列“贤慧”为非推荐词形,而现代语文生活中“贤慧”频频出现,容易使人误解。本文从“贤慧”的词义演变、生成过程等方面论述,探讨了“贤慧”和“贤惠”在发展演变中的渊源关系,并指出词典中“贤慧”应列两个义项,其中“贤慧②”与“贤惠”构成异形词,“贤慧”“贤惠”为交叉异形词。
关键词: “贤慧” 假借 “贤惠” 交叉异形词
近来浏览网页时,经常发现含有“贤慧”的句子。例如:
(1)我觉得我娶了一个天底下最贤慧、最善良、也最漂亮的老婆。(法治频道,2005年1月)
(2)学着做一位贤慧的妻。(红袖添香,2007年1月)
(3)有人说,懒惰的母亲会创造出勤劳的孩子,而我,却是因为有个慵懒的丈夫,不得不变成一个贤慧的妻子。(红袖添香,2008年5月)
在《汉字文化》上读到一篇题为《关于大学生使用异形词情况的调查分析》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对大学生使用异形词的情况调查显示:“贤慧”为常用词形[1]。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列“贤惠——贤慧”为一对异形词,以“贤惠”为推荐词形,“贤慧”为非推荐词形。[2]为什么非推荐词形“贤慧”仍受人们亲睐呢?
查阅《汉语大词典》,[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又[贤惠]意为贤明仁慈,后多形容女子心地善良,通情达理。[3]《汉语大词典》没有对“贤慧”“贤惠”做出取舍,从语义上无法消除疑惑。于是笔者对“贤慧”的意义渊源做了一番探究。
“贤”本义为多财,引申为“有道德,有才能”;“慧”本义为“聪明,有才智。”“贤慧”最初是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的,意义是:“贤明智慧”。例如:
(4)今门下侍郎维之女贤慧得其门法,治办家政无不如礼者。(《苏魏公文集·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
(5)夫人,太子中舎杲之女,贤慧靖淑,雅有法度。(《二程集·李寺承墓志铭》)
“贤慧”的意义如何演变成“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呢?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与“慧”假借“惠”有关。“惠”本义为“仁爱”,引申为温顺、柔和。“贤惠”的最初意义是:贤明仁慈,后来“惠”取引申义“温顺、柔和”。“贤惠”表示女子心地善良温顺,通情达理之意。[4]“惠”“慧”古音相同,常用的语素义相近,都从心,与人的思想、精神有关,古人用这二字时多假借,属于“本有其字”的假借。[5]古籍中常有“慧”假借为“惠”的例子。例如:
(6)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韩诗外传》
(7)伯松与雄独何德慧。(《古文苑·答刘歆书》)
大约在宋元时期,由于“惠”“慧”经常假借,“贤慧”中的“慧”便假借“惠”的引申义温顺、柔和,也表示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之意。例如:
(8)大娘子又贤慧,却如何肯起这片歹心?(宋话本《错斩崔宁》)
(9)如今事已如此,妻又贤慧,不犯七出之条,不好决绝得。(明代拟话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10)宋敦见浑家贤慧,倒也回愁作喜。(《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11)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红楼梦》)
“贤慧”中“慧”的假借义“惠”经常使用,而最初的“贤明智慧”义用得渐少,“贤慧”的假借义形容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之意便成了“贤慧”的固定词义。
例(1)(2)(3)中的“贤慧”表达了“贤慧”的最初意义“贤明智慧”,强调女子有本领、有才能、有智慧。“贤慧”的这一意义在书刊、杂志中也很活跃。例如:
(12)她姣美温良,聪颖贤慧,公正练达,是一位品貌兼美,极具人格力量并深得贾府上下赞誉的女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3)在史册中,……她们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人民论坛,2008年第1期)
(14)程季淑善良贤慧,通情达理,尤其理解丈夫一身读书人傲骨的个性,所以,总是在丈夫的身后为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纵横》2008年第5期)
“贤慧”在被收入词典释义时,应该列两个义项:①贤明智慧。②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交叉异形词的含义或音义是交叉的,甲词乙词的含义或读音既不等同,也不是包孕的。”[6]我们判断“贤慧”“贤惠”为交叉异形词,“贤慧②”与“贤惠”构成异形词。
与“贤惠”相比较,“贤慧”频频出现,我们用的多是它的第一义项。笔者之所以一开始见到“贤慧”产生疑惑,是因为接受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对“贤惠——贤慧”的陈述,见惯了“贤慧”的假借义,而忽略了“贤慧”的最初意义。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贤慧”的最初意义“贤明智慧”重新被大家使用,是语言及语言生活发展的结果,也是语言表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良杰,单晓青.关于大学生使用异形词情况的调查分析[J].汉字文化,2006,(4).
[2][4]异形词研究课题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说明[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特藏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5]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高更生.异形词阐要[J].山东教育,2002,(4).
(郭艳芳 湖北宜昌 三峡大学文学院 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