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骚》一文两个注释商榷

2009-03-27卢正雄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离骚崇尚白芷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模块二《离骚》一课,有两个注释,值得质疑。

其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此句,教材注释如下:“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替,废弃。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佩带。申,重复,再三。揽,采集。茝,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其中,把“蕙纕、揽茝”比喻为“高尚的德行”值得商榷。

按:在屈原的诗中,多以香草、美人等美好的事物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是神仙,诗中指君王;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做衣裳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芰荷”“芙蓉”比喻诗人自己的美德;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以服饰的缤纷多彩、弥漫的芳香比拟诗人自己品德的高洁。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一句中的“蕙”“茝”,均为香草,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高尚美德,当是应有之义。而“蕙纕”即“用香草作佩带”,“揽茝”即“采集白芷”,就词性而言,均为动词性短语,而“高尚的德行”是明显的名词性短语,根据比喻构成的基本原则,本体与喻体的词性必须一致,可以断定把“蕙纕”“揽茝”喻为“高尚的德行”是错误的。是否可以修改成“蕙纕、揽茝,比喻追求高尚的德行”?

其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一句,教材注释为“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虽,唯。”句子的译文把“虽”字译为“虽然”,而嗣后又把“虽”释为“唯”,这是一处明显的矛盾。

按:

“虽”,《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注释是:①虫名。《说文·虫部》:“虽,似蜥易而大。”②连词。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孟子·梁惠王上》:“吾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史记·高祖本纪》:“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唯”,《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只,只有。《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战国策·赵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②连词。1)虽然。《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各特意:认识看法各不相同。予:赞许。)2)因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不唯偪乎?”③句首语气词。1)表示希望。2)表示确定。3)无实义。

根据以上注释,“虽”,可以做连词,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译为“即使”;表示让步关系一般译为“虽然”。如果同“唯”,它能表示三种关系,一是条件关系,释为“只”“只有”;二是让步关系,释为“虽然”;三是因果关系,释为“因为”。原句中的“虽”究竟表示什么关系?它连接的对象是什么?是“好修姱”和“鞿羁”,还是“好修姱以鞿羁兮”和“謇朝谇而夕替”?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好修姱以鞿羁兮”中的“而”是连词,它连接的是“好修姱”和“鞿羁”,一是“崇尚美德”,一是“约束自己”,二者构成因果关系,即“因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而“謇朝谇而夕替”,即“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黜”,应该是上句“好修姱而鞿羁兮”的结果,二者构成因果关系,由此,“虽”释为“因为”妥当一些。整个句子可以译为“我因为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所以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黜”。而这,正是抒写诗人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也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的愤懑。

(卢正雄 湖南邵东一中 422800)

猜你喜欢

离骚崇尚白芷
秦朝
———崇尚“大”的短暂朝代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崇尚奋斗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