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情感品质
2009-03-27侯燕
侯 燕
中职语文教材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这对学生情感陶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体验作者之情,作品之情,在体验中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 语文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这些课文除了丰富的知识因素外,几乎篇篇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有描绘大自然的美表达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包括至爱亲情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有表现生命之美的等等。艺术就是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空间。这些课文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可谓包罗万象,能使学生从中领略各种人文现象。仅从人物形象来说就让人感到异彩纷呈,如坚持正道、热爱祖国、为理想而献身的屈原,光辉照汗青、视死忽如归的文天样,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还有爱财如命、狡诈自私的葛朗台,醉心虚荣的小资典型路瓦栽夫人,愚昧冥顽、自欺欺人的阿Q,充满复杂人性的周朴园等等,是一个展示人生百态的舞台,各色人等,形态毕现。特别是英雄模范的高大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道德形象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健康完美的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品质。
1.以教材中的伦理培养学生人格中的道德情感
道德感是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他人和自己道德要求的需要相联系的。例如,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责任感、阶级情感等。中职语文新教材选用了孔子、孟子、庄子、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孔孟儒家思想的精髓,深入理解庄子的淡薄名利、蔑视礼法和权贵的思想,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领略陶潜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等。中职语文教材还选用了毛泽东、闻一多、艾青、屈原、陆游、苏轼等人的作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感受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壮志;学习屈大夫的《离骚》,一路悲歌的屈原修身洁行的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一定会深深震憾学生的心灵,他的振兴祖国的理想也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豪放达观的苏轼又何尝不会激起学生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豪情?除此,诸如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学生可以知晓马克思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可以读到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从《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学生可以读到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伟大作家的以俭朴为美的高尚品质以及他给人类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走近崇高,你也会变得崇高起来。”可以说,学生在感受崇高的时候心中一定会升腾起崇高感、仰慕感,一定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以教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具有一双寻找美、发现美、审察美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以情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载体,它自身必定充溢着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且接受美的熏陶,从而使之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养成纯正的审美趣味。
除了上述那些方面,教材还注重选取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的文章。读《孔雀东南飞》,学生可感受到那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情,为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而赞赏,为焦仲卿和刘兰芝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而感慨;读《陈情表》,学生一定会为李密那泣泪带血的孝敬祖母的亲情所感动,那祖孙相依为命的真切情意,那乌鸟私情的拳拳孝心,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的忠诚无不催人泪下。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就是铁石之人也会情动于衷的。诸如体现这些美好感情的所有美文必定会让学生感受到人情的美好,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认同观,自然也就能分辨何为真善美的情感了。另外,教材还注重体现“生命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的审美意识。巴金的《灯》能够告诉学生不管身处何种的困境,只要心中有一份希望,有一盏不灭的心灵之灯,就可以走出困境,在绝地中发现生的光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告诉学生在逆境中应该有一种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言败。
中专时期正是学生形成审美观的关键时期。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困惑、迷惘,很难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这时特别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中职教材选录了《再别康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好诗文。阅读这些诗文学生会了解到真正的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就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美。如读《再别康桥》学生借助诗人那灵敏的情感触角,解读到诗人对母校那浓郁的感情:那夕阳中妩媚的金柳、那水中“招摇”的青荇、那彩虹似的梦无不渗透出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眷恋;而那浸透着淡淡哀思的笙箫、那沉默着的夏虫和康桥无不散发出作者因思念而无法排遣的无限惆怅,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淡淡忧伤的情境,学生走入这一意境就会融入其中,跟着作者去寻找美、领略美,在情感共鸣的潜移默化中也就认识到了美就在我们身边,也就会深深体味到作者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阅读中教师重在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美的内涵,以期达到培育学生审美趣味的目的。
3.以教材中的科学情感培养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是一个人对智能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否符合其求知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知识和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例如:人在智能活动过程中因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而产生的喜悦感,对出现奇异现象所产生的惊讶感,对某种理论观点产生的怀疑感以及对真理或新观点的确信感等。众所周知,对于真理的爱,促使人们去怀疑、去探索已经找到的东西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这方面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因为,进行科学探索,是离不开好奇、怀疑、自信、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热爱和探索的情趣。在18世纪神创论统治欧洲的时候,达尔文却从长期的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勇敢地提出了物种不是一次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进化而来的令世人震惊的观点。《这个世界的音乐》却又对“进化论”这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苏轼的《石钟山记》又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时不能光凭主观臆断,而要经过自己的仔细思考认真观察。
教材中展现的人格情感魅力是多样的,摇曳着多彩的人性光辉。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和作者、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必定会被这些人的伟大人格所感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培养、发展人的健全人格,这也是一本好的教材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内涵。新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这些,借助这些文章,教师应该以情育情,以理育情,让学生具有火一般的炽热之情和水一般的柔美之情,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情感。
(侯燕 三门峡市财经学校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