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再认识
2009-03-25邹霞
邹 霞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人的教育诉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对人的职业和创业的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政治伦理还是功利诉求,都需要重新确定教育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拓宽社会渠道,才能避免当前被文化教育、知识教育挤压的局面,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思想诉求 政治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因时施教,开拓渠道”的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贴近实际,但是,教育模式仍然未能随着人们理念的更新进行转型。教育的类型和人的成长诉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主体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学习群体、自由人理论等诸多理论丰富了人们关于选择与知识、选择与创新、选择与社会的认识,于是,传统以公理体系为基础,以“领袖思想”、“政治服从”、“国家服从”为理论内核的教育逐渐被个人主义、个性主义、能力主义所取代。①
改革开放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教育使命、集体使命。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及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体系在公共管理、中国政治、政府决策和发展评价等方面均有应用和实践,比如公共生活制度,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社会救助与利益冲突等。总的来说,这一类研究都揭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场域选择”的观点。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与公民、民族与国家有关的教育内涵得到强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改革与深化教育策略,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还要强化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个性化诉求原则。创造型社会的人才命题,对人才类型提出多元化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个性化要求。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模式。因此,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相互转换,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开始倡导对话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鼓励教师与学生讨论各种现象与活动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生的目的、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形成更多自己的观点和学会用独立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政治价值观。
科学人生观原则。根据近几年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追踪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社会发展进程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挑战首先来自教育核心理念。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以注重陈述有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为主,缺少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大胆质疑、合理表达的鼓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对学生除学习和考试能力以外的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勇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的意识、塑造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学习,积极大胆地质疑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阅读的文献知识,表达自我见解,追求创新。
和谐观教育原则。正如汉密尔顿所说:“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和原始权威。”③教育的认同并不仅仅是靠正式的法律和法规来实现,还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教育文化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必须运用和谐社会理念,而教化的理念必须回归伦理的资源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教育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经济因素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立义务教育的理念将会根深蒂固,教育面临的是多元选择和教育需求,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民众对现存教育秩序的认同、接受和拥护。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外在影响因素也随之变化,有的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有的则逐渐显现。因此,要维护和加强教育文化的地位,就必须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教育方式
增强凝聚力,加强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增加教育的共识和现代认同感是教育选择的主要目的,它表现为吸收、同化、消解和融合社会各种利益和要求的能力。新的教育模式要建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和评估的标准,识别和总结存在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识别和思考他人显著的观点和立场,识别和评估关键假设、数据、论据,识别和思考政治语境对提出的思想问题的影响……这些均要以学生“自我”为出发点,较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自我诉求,培养其自我观察和判断能力、自我观点和立场、评判他人观点的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等。
加强战斗力,要加大正面教育和引导,典型引路。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典型引路、课内课外教育等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事迹,激励他们向先进看齐,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提高实践性,增强社会性。提高实践性,是指教育不能用一种绝对的、静止的和平均主义的公平来对待人们的利益诉求,而是要建立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和允许合理差别的包容性的选择诉求,激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可以成为能大胆质疑已有知识、敢于创新和勇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参与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应当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增强社会性是指在当前环境下拓宽教育的渠道,即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推进社会和谐。理论界讨论的教育选择机制,其关键是教育诉求的有效性。要挖掘自身的有效资源,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心,就要深化民众意志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实现公共利益的“公益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判断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体现了教育选择和诉求的有效性判断。
倡导贴近现实的务实精神,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倡导贴近现实的务实精神,要把教育寓于学生具体工作中。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劳动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要善于把不同利益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通过利益整合,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负担,这就是教育所要研究的。特别是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实现的多样化,不同社会群体的独立意识已开始逐渐形成,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都迫切需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切忌口号化、公式化,要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真正使思想教育“入脑、入耳、入心”。切实关心贫困学生,做好资助工作,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要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与主旋律教育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生命观教育。
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比如,我国丰富的商业社会教育,一直是一个教育的次话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它已上升为教育的主导话题了。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商业价值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社会利益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强大的思想舆论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建立可以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的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思想舆论在利益整合中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因客观能力、条件等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分配差异的客观性,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道德标准和心理状态等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相一致,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现代国家中的合法化问题”,《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②[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33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⑤邢伟荣:“制度正义之追求——读罗尔斯《正义论》有感”,浙江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