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留缺”艺术
2009-03-25林晓军
林晓军
在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报告会上,其中一位听众问:“请问对你来说,促使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但是没有把圆画满。留下了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圆。你们问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这个圆,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留个“缺口”给下属,并不表明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这是一种管理智慧。当然,这里管理上的“缺口”有别于管理上的“漏洞”。“漏洞”是管理上的缺失、疏忽,甚至是一种失职,有时是无意识造成的;而留“缺口”是一种管理策略,充满了管理智慧,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学校管理不妨效仿一下这种管理方法?
1、学校管理留“缺口”的依据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可是现行的学校管理,却丝毫不见“缺口”的痕迹。学校处处是标准化的程序、规范化的要求,师生的言谈举止中被框定在规章条例许可的范围之内,殊不知学校管理“无懈可击”的局面也直接导致教师思维的僵化,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其实,学校管理应在一些值得商榷或有待于改进的规章制度方面留有“缺口”。心理学理论早就给学校管理“留缺”提供了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整体”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管理应该给师生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
2、学校管理留“缺口”的方式
方式一:学校管理要给教师留一点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他们去尝试,并允许其犯“合理的错误”。只有让教师感到是自己在决定怎样工作,而不是处处由别人指手画脚:工作过程中是自己的意志在主导,而不是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受他人操纵的“木偶”或“傀儡”,教师才有填满“缺口”的愿望和自豪感。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有的学校只提出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倡议广大师生捐款,而对具体实施办法不做统一要求,留给教师自主“填补”。于是,教师们积极上网查阅资料,制作视频,利用下午班会的时间先播放受灾地区的视频,而后班主任饱含深情地朗读倡议书,广大师生都备受感染,纷纷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捐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同样,给教师们留一点空间,他们也会创造奇迹。
方式二:学校管理具有权变性,因此,要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原来的计划。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丰富思想情感的鲜活个体,而不像工厂生产出来的统一规格的零部件。在实际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就会在管理上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某校开展了“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活动,德育处做了充分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先是开师生动员会,接着各班举行主题班会,之后开办校园广播之声,出主题墙报,搞征文竞赛、朗诵比赛,评“爱校班集体”、爱校标兵等。活动轰轰烈烈地搞了两周,可学校里并没有什么变化,损坏公物、乱涂乱画等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改变策略,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校长站到中央,校长说:“同学们,你们想让学校变得更漂亮吗?”“想”学生们齐声回答。“很好”校长说,“那就请同学们帮我办件事。学校列出了专项资金,想在教学楼和科学楼之间建几个小花坛。但是花坛建成个什么样子,种些什么花草,我还没有想出来。我想请同学们帮我设计设计,你们愿意吗?”“愿意!”学生们齐声回答。校长又说:“好!我就在校长室门前设个专门信箱,你们画好了设计图,可直接放到信箱里去,行不行?”“行”学生们兴奋地齐声回答道。一周后,校长收到了两百多份稿件,他筛选出四十个方案贴在宣传窗里公示,之后让师生投票决出最终方案。花坛建成后,老师们发现,白瓷砖贴成的道路边沿上,再没有被踩踏过,学校乱丢、乱吐、乱画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一幅字画如果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绝对成不了艺术品。学校管理中的留“缺口”,不是学校管理上的盲区或断层,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让师生通过填补“缺口”而得到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此,在学校管理的“留缺”实践中,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留出空间,留出余地,充分发挥师生才智,让他们去填充,去圆满,从而勾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卷。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