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与词汇化考探
2009-03-25徐时仪
徐时仪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经历了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关键词]“了不得”;“不得了”;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1-0069-05
“了不得”与“不得了”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组三音节词。两词在表示形势严重或程度很深时一般可以互换。从词的结构分析,“了不得”是动补结构,“不得了”是偏正结构,两词分别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逐渐凝固成三音词。三音词萌芽于上古,“中古开始产生,元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三音节词的成词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语言现象。“然而,与二字格、四字格词语相比,三字格词语可以说是长期地受到冷落”,尤其是三音词成词的研究相较于双音词而言还不多见,本文拟就“了不得”与“不得了”的成词和词汇化略作探讨。
一、“了得”的成词
“了不得”与“不得了”的中心词素都是“了”,词义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得”的前置与后置。“了”作动词有“完成,终结”义。如:
(1)晨起早扫,食了洗涤。(汉王褒《僮约》)引申有“领悟、明白”义。如:
(2)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有资质中下者,不能尽了,却须节节用工。(《朱子语类》8卷)
引申又有“胜任、能应付”义。如:
(3)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宋欧阳修《春日独居》)
“得”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助词。“得”作动词,有“获得,获取”义。如:
(4)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山木》)
引申有“完成”义。如:
(5)因循移病因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宋秦观《题法海平阇黎》)
引申又有“领悟,知晓”义。如:
(6)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为人。(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
“了”、“得”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亦有“领悟、明白”义。如:
(7)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朱子语类》11卷)
(8)天下道理更有几多,若只如此看,几时了得!(《朱子语类》121卷)
引申则有“备办,办理”义。如:
(9)自家徒能“临大节而不可夺”,却不能了得他事,虽能死,也只是个枉死汉!(《朱子语类》35卷)
(10)今之户部,但逐时了得些以支拔都下军马之类。如无,又借出内藏钱以充之。(《朱子语类》111卷)
又引申有“完成”义。如:
(11)我当初怀孕的时节,曾许武当山还愿,日远事忙,未曾了得。(《说唐》第29回)
引申还可作形容词表示“了不起,能干”义。如:
(12)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西游记》第97回)
“得”作动词有“获得”义,在先秦主要用为独立动词,但也可用为连动式的后一动词。随着处于连动式后一动词位置的“得”的词义逐渐虚化,“得”又成为助词,有“能”义,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和能够。如:
(13)猕猴尚教得,人何不愤发。(拾得诗之十九)
(14)那些和尚,乃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要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了得哩。怎么说都放了。(《西游记》第44回)
动词“了”后加上助词“得”则含有一种反诘、惊讶或责备等语气。“了得”即“能了结吗”,由动补结构词组凝固成词,表示情况严重。如:
(15)这还了得!他(画图)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红楼梦》第50回)
(16)你这东西谣言惑众,还了得吗?(《老残游记》第5回)
太田辰夫指出:“由于‘得附着的动词不同,或表获得,或是表可能,其意义也由此产生很大的距离。”认为“表可能不是直接从‘获得的意义产生的”,而是从表实现转来的。“置于动词之后的‘不得实际上是从助动词转化而来的,一开始就具有可能的意思(与之相反,由于后助动词‘得是从‘获得的意义的动词发展而来的,转变到可能的意思需要时间)。”因此,似可认为表反诘、惊讶或责备等语气的“了得”来自其否定式“了不得”。“得”、“不得”加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可能或不可能。
二、“不得”的成词
“得”的否定式是“不得”。“不”作为副词表示否定,可表示已然的否定,也可表示未然的否定。当“不”修饰“得”构成“不得……”这一偏正短语时,表示对某一客观现实性的否定。如:
(17)遭时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终其寿。(汉王充《论衡》2卷)
(18)今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汉书·孝成许皇后传》)
例(17)中“不得”作状语,意谓“未获得”,有“不能”义。例(18)中“不得”作补语,意谓“不能”。由于表否定的偏正短语中否定成分与被否定成分在概念上关系紧密且经常使用,“不得”表“不能”的词组义后渐渐词汇化,虚化为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助动词。如:
(19)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宋黄庭坚《卜算子》)
(20)我为足下呵,顾不得迢递。(《西厢记杂剧》第4本)
(21)话得孙行者哭不得,笑不得。(《西游补》第15回)
三、“了不得”的成词
“了不得”即不能完成,不能了结,无法对付。“不得”充任补语用来否定实现“了”这一动作的可能性。如:
(22)远器云:“这也只是法。”曰:“固是法,也待人而行,然这却法意详尽。如今科举,直是法先不是了。今来欲教吏部与二三郎官尽识得天下官之贤否,定是了不得这事!”(《朱子语类》190卷)
例(22)中“了不得”带宾语“这事”,具有“V不得O”对某种客观事实的否定的功能,表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没有可能”。这个句式的否定焦点既不在动词也不在表示结果的“得”而在宾语“这事”。在这一句式中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23)靖康之祸,纵元城了翁诸人在,亦了不得。(《朱子语类》130卷)
(24)致道问孔明出处。曰:“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如刘表、刘璋之徒,皆了不得。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只得从之。”(《朱子语类》136卷)
(25)上曰:“交趾可了,但恐沈起了不得。”(《续资治通鉴长编》247卷)
(26)上仓惶奔走别殿,忽遇越王,遂解龙章授王曰:“叔叔自做取。我元道来我了不得,亦不愿做官家。”(《三朝北盟会编》96卷《诸录杂记》)
例(23)意谓元城了翁诸人也了不得靖康之祸,例(24)意谓刘表、刘璋之徒皆了不得有所作
为,例(25)意谓沈起了不得交趾之事,例(26)意谓了不得国事。这类句式“有一个共同的句法特征:即受事一定是用来充当主语或话题。”由于宾语的省略,这类句式的否定焦点渐转向动词“了”,“得”的词义虚化和“不”一起表示说话者对所说话题的一种主观性态度,带有对“不能了结”的强烈感叹语气,具有表达情态的功能。“了不得”带宾语的“V不得O”句式中表达的某种客观事实的否定经重新分析而成为表达某种主观意识的情态,大约在宋代渐由“不能了结”的词组义凝固成表示“情况严重”的形容词词义。如:
(27)徐(徐兢)与同官王昌俱访大节,忽言病来。又曰:“了不得!了不得!且救我。”遂倒仆。(宋庄绰《鸡肋编》卷下)
(28)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著脚手不得。纵有许多私意,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但更迟霎时,则了不得也。(《朱子语类》53卷)
例(27)意谓病来势凶猛,强烈感叹情况严重。例(28)意谓再迟霎时,就没有办法救了。宋以后常用,如:
(29)尼姑道:“姑娘命中犯着孤辰,若许了人家时,这病一发了不得。除非这个着落,方合得姑娘贵造,自然寿命延长,身体旺相。”(《初刻拍案惊奇》34卷)
(30)妈妈切不可造次,这件事了不得!(《二刻拍案惊奇》10卷)
(31)宝玉听说,果然持灯向地下一照,只见一口鲜血在地。宝玉慌了,只说:“了不得!”(《红楼梦》第30回)
例(29)意谓若许了人家这病就更加严重。例(30)意谓这件事不能对付。例(31)意谓情况严重。又由表示“情况严重”义引申为表示程度深,可用作形容词作补语。如:
(32)孙小官喜得了不得,连忙尾来,只见走入坑厕里去了。(《二刻拍案惊奇》35卷)
(33)生了个儿子,喜欢的了不得。(《金瓶梅》第34回)
(34)金荣的母亲听了,急的了不得。(《红楼梦》第10回)
也可用作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如:
(35)莫说太师了不得着恼,便是我李肃也不道的饶了你这老头儿哩。(元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第4折)
(36)他欲心如火,无可煞渴之处,因见这吕使君丰容俊美,就了不得动火起来。(《二刻拍案惊奇》7卷)
由表示程度深义进一步加强感叹的语气,用否定式来表示肯定,引申又有“不同寻常,极其突出”义。如:
(37)(丑扮家人持帖上)地僻疏冠盖,门深隔燕莺。禀老爷,有帖借戏。(副净看帖介)通家教弟陈贞慧拜。(惊介)呵呀!这是宜兴陈定生,声名赫赫,是个了不得的公子,他怎肯向我借戏?(《桃花扇》1卷)
《汉语大词典》释此义引鲁迅例,偏晚。现代汉语中常用,如:
(38)他会说几种外语,真了不得!
四、“得了”的成词
“得”用在动词前还可表示“能够”义。如:
(39)桂子得下,蟾兔之类何能不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月桂子》)
“得”用在动词“了”前构成的偏正词组有“得以明白”义。如:
(40)决大事正自难,顷日来欲使人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晋书·王彪之传》)又有“能够了结”义。如:
(41)如此相守,何时得了?(唐李德裕《公卿集议须便施行状》)
(42)他又见了几个冲心的钱,这事才得了。(《儒林外史》第14回)
例(41)中的“得了”意谓了结如此相守的状况,例(42)中的“得了”意谓了结这事,皆是对既成事实的测度。“得了”用在含有一种反诘、惊讶或责备等语气中与其否定式“不得了”义相同,即“能了结吗?”表示情况严重,带有推测未成事实的主观情态,渐由词组凝固成词。如:
(43)照你这样说起来,将来我们怎么得了呢?(洪深《香稻米》第2幕)
五、“不得了”的成词
“得了”的否定式是“不得了”,表示动作的不能完成,有“不能了结”义。就双音节的韵律而言,“不得了”是“不得了结”的缩略,而就三音节词[2+1]的韵律而言,“不得了结”也可看做是“不得了”的扩展。如:
(44)月娥道:“不是取笑,我与你熟商量。你家不见了妹子,如此打官司不得了结,毕竟得妹子到了官方住。”(《初刻拍案惊奇》2卷)
例(44)中“不得了结”在口语中往往缩略为“不得了”。“不得了”约在宋代渐由“不能了结”的词组义凝固成表示程度深的形容词词义。如:
(45)这“临事而惧”,便是戎慎恐惧底心。若有所恐惧,心惊胆畏,便不得了。(《朱子语类》34卷)
例(45)意谓若有所恐惧,心惊胆畏,就不会轻易了结。例中“不得了”兼有“不能了结”和表示程度深义,反映了“不得了”由“不能了结”的词组义向表示程度深的形容词词义逐渐凝固的过渡状态。随着表达“不能了结”程度的不断增强,由对某种客观事实“不能了结”的否定经重新分析而成为表达某种主观意识的情态,宋以后渐凝固成词,可表示程度深。如:
(46)二女看到诗,高兴得不得了,把它藏在竹箱中。(《剪灯新话》1卷)
《汉语大词典》释此义引老舍例,偏晚。现代汉语中常用。如:
(47)心里急得不得了。也可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义。如:
(48)那些文官,正同府尹一样,一个个没了主张,只喊:“不得了,不得了,梁山泊强人好生厉害,如何抵挡。”(古本《水浒传》第10回)
(49)城中百姓在睡梦中惊醒,听得梁山泊好汉发作,不知怎样入来,登时合城大乱。府尹一闻惊报,只叫:“不得了也!”(古本《水浒传》第38回)
《汉语大词典》释此义引鲁迅例,偏晚。现代汉语中也常用。如:
(50)幸好发现得早,着起火来才不得了呢。
六、结语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一系列很复杂的原因和背景造成的,主要是认知和语用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单音词大多数是多义的,而由它们组成的复音词大多数是单义的,因而,单音词组合成的词组凝固成复音词,实际上也就是多义的单音词抽象虚化或简化成为单义的复音词,即由多义虚化或简化为单义的词汇意义演变,同时也可看作是由词组虚化凝固为词的一种词汇语法化现象。就语义而言,由单音词合成的复音词体现了一个由词组或短语词义逐渐凝固成词的变化过程。词组或短语词是复音词最主要的来源。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构成一个句法单位或者虽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词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在语句的理解过程中就有可能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而不再对其作内部结构的分析,语言使用者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即将这两个词聚合为一个组块加以感知,这样就使得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最终导致原来的语法结构功能的虚化,进而由相邻接的两个词凝固为一个复音词。汉语双音词往往是由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而逐渐固定下来的,三音词的成词则是由一个单音词和一个双音词的临时组合而逐渐固定下来的,随着这两个词间的搭配关系逐渐固定,由其组合成的词组的词组义在其各自原来表示的具体义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虚化或简化,这两个词也就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词“了不得”与“不得了”由否定式的动补词组和偏正词组分别凝固成词,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词汇语法化的过程,即一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了不得”与“不得了”同素异序,都由“了”与“不得”组成,一为[1+2]动补结构,一为[2+1]偏正结构。“得”的本义是“获得”,“不”修饰“得”构成否定词组“不得”可表示对某一客观现实性的否定,又虚化指主观上的“不能”,渐词汇化为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助动词。随着“不得”虚化为表示说话者对所说话题的一种主观性态度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了”与“不得”组成的“了不得”与“不得了”又发生词汇化而渐凝固成词,表达某种主观意识的情态,带有强烈的感叹语气,由具体的动作义虚化为一种抽象的认知义,即从“行”域经过隐喻演变为逻辑推理单位的“知”域。三音词“了不得”和“不得了”都是在否定词组“不得”词汇化后再词汇化而成词,在表示程度深上两词同义,在表示“情况严重”时“了得”、“了不得”与“得了”、“不得了”同义,“了不得”则还可表示“不同寻常,极其突出”义。“了不得”的成词大致反映了由“V不得O”语法结构功能的虚化而经重新分析演变为“V不得”的词汇语法化过程,现代汉语中的“舍不得”、“恨不得”、“怪不得”、“巴不得”等词与“了不得”相似,也都经历了由否定某种客观事实的词组义演变为表达某种主观意识情态义的词汇化过程。三音词“了不得”和“不得了”的词汇化皆由对某种客观事实“不能了结”的强烈感叹语气,经重新分析产生表达某种主观意识的情态,进而凝固成词。
责任编辑芮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