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商品化与音乐教育

2009-03-24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商品化音乐教育音乐

黄 玮

摘要:音乐商品化以多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成熟起来,一方面它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其负面影响。这也给面向青少年学生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加强音乐鉴赏领域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 商品化 音乐教育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于是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音乐商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唱片光盘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和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其具体表现方式主要有:

媒体型音乐商品。影视音乐。20世纪30年代以后,音乐成为影视作品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电影作曲。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作曲家达利乌斯·米约、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列奥纳德·伯恩斯坦,中国作曲家聂耳、冼星海等纷纷加入。《泰坦尼克号》《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宝莲灯》等电影配乐已经深入人心。曾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我国影片《卧虎藏龙》的配乐又在2002年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榜上有名。既然音乐能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益,片商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物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电视、广播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企业广告宣传片除了需要好的画面、解说词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始于广播,但发展于电视。广告音乐,即用音乐为物质商品做广告宣传。在现代化传播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音乐式广告有几种形式:可以将整个讯息编成歌;也可以在歌谣中间穿插旁白,这种形式运用得比较广泛;还可以用合奏及合唱的方式表现交响乐式或流行歌曲式的编排。如一度红火的百事可乐广告主题曲——《动起来》,就是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来吸引其目标市场客户群体。还有一名酒的广告,以前后两段风格迥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事事无绝对”,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音乐,后半段则是同样以小提琴演奏但风格截然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而在一些典雅的广告片中交响音乐同样渲染着一种特定的气氛,如某品牌的汽车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因而这里运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别有意味的。

广告音乐的来源有三种渠道:从版权所有人那里购买曲子的使用权,通常费用较高;利用已无版权问题的曲子;专门请人创作一段原创音乐。有些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广告音乐《我想教这世界一齐唱》最终也变成了流行歌曲。近年来,随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显然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广告音乐的商品交换行为,最初不是在音乐观众和媒体之间进行,而是在媒体与企业之间进行,企业购买媒体播出的相应时间和有关时段,播出企业的广告图像、广告短语、广告音乐。与音乐听众、观众不直接发生交换联系的广告音乐性质的音乐商品,还有电视剧、电视晚会和各种音乐演唱比赛音乐。其大量的活动资金和音乐的创作演唱费用由企业赞助。企业赞助的先决条件是能否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企业的声望和形象。为此,当企业提供了相应资金后,或是出现企业的名称,或是企业负责人上台发奖亮相等,都表现出了市场的商品交换性质。

数字音乐。网络时代,因为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网络及移动通信让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的流通提供了可能。数字音乐主要表现为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站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形式。它们的出现,加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唱片音乐商品。19世纪后半叶,西方科学家紧锣密鼓地研究声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媒材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留声机”之后,1888年德国籍的美国电讯工程师贝林纳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及唱片,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并将声纹刻制成母盘硬模。这些发明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种保证。贝林纳于1897年成立了“英国留声机公司”,发展世界唱片的市场。表演者亦开始对此种技术作出某些尝试,如卡罗素的歌剧“咏叹调”录音、易沙意的小提琴录音,直至1913年尼基许与柏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成功。商业唱片彻底地影响了聆听行为的本质性改变,音乐的演绎可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次的价值。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音乐创作、演奏者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这些音乐商品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签约,“签约”的实质是,他们以商品被买进,又以对公众的唱奏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

经纪人有剧场经纪、乐团经纪、演唱演奏经纪及音乐创作经纪等。经纪人在市场营销学中属于代理商的一种。音乐经纪的出现,使得社会音乐的商品化更加明朗化。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过不断的筛选、不断的精益求精,最后经过精美的包装后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的广告宣传及产品的包装设计等都是举足轻重的。音乐创作的程序化产生了创作经纪;音乐表演的商业化又产生了演唱经纪、乐团经纪。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商品化可谓是贯穿在这整个过程之中。

二、音乐商品化的利与弊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它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乐只有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建立良好的分销渠道等才有可能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我国文化市场开放以来,许多文化产品已逐步进入市场并得到了规范的运作,如字画、音像、影视、书稿艺术品等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音乐作品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供求市场,但由于没有适当机会和施展的平台,当大批歌手艺术单位想要好作品却又无处寻找时,还有许多音乐创作者正苦于因地域、经费等诸多原因而没有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因此,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另一方面,商品化的出现虽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就是“异化”。商品化是一种“物化”,就是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看待,只能用金钱衡量。商品化的同时,可能不仅仅是劳动产品被物化,作为劳动者的人们也被物化了。这样的物化,就是异化。社会音乐的商品化,若出现了异化,那么歌手、乐手将看不到真正美好的是自己和作品本身,他们看到的就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当音乐变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因此音乐商品市场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及精神健康和社会效益的作品也在社会上销售。在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上,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是避免这种负面影响的关键。音乐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正确处理音乐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最终追寻的不应当是瞬间的商业利益,而是文化的积淀与渐进。

三、音乐商品化与音乐教育

随着我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里。实际上,青少年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振兴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繁荣、音乐事业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现象当然是可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给音乐教育也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一,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加之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与推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第二,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

因此,在我国社会音乐商品化日益发展成熟的今天,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鉴赏领域的教学显得更加急迫和必要,音乐教育必须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内容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优劣音乐作品的判断力,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2.伍雍谊:《商品化音乐的本质及其影响》,《高校理论战线》,1993(3)。

3.吴铭:《文化经营与商业包装——谈音乐商品化的市场观》,《人民音乐》,1997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商品化音乐教育音乐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